走进孤独症孩子中间
本报晋江讯(记者陈桂生)在晋江举行的首届中美专家儿童孤独症研讨会,22日落下帷幕。研讨活动引发社会对患孤独症儿童的关注。
他们是如此孤独
黄女士的宝宝小兵今年5岁,黄女士对三年前获悉小兵罹患孤独症时,她犹如遭五雷轰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2001年,小兵一周岁七个月时开始变得有些怪怪的,正常的孩子早就会说话了,小兵却基本不开“金口”,语言功能似乎尚未发育。对任何疼痛和危险完全没有感觉,还会把自己手指头咬得出血。对别人的喜怒哀乐完全不在乎,甚至不在意父母的存在,叫他也没有反应。
黄女士以为儿子聋了,于是带他到医院就诊,五官没有任何毛病。随后的半年里,黄女士带着儿子多次上北京儿童医院和北京六院治病,专家诊断结论是,小兵患的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即孤独症,又叫自闭症。临床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刻板、重复。黄女士顿时懵了。
在晋江幼儿潜能开发中心儿童孤独症研讨会现场的一间卧室里,记者见到4个患病男孩,年龄都在3到9岁之间。奇怪的是,他们不会在一起玩,喜欢一人独处,既不看别人,也不依恋父母。对陌生的人或物,不会拒绝也不会害怕。4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语言障碍,只有9岁的小泽会说一点简单的话。记者哄逗4岁半的小华,试图吸引他注意,让他说一句话,结果是白费劲,他根本不搭理任何人。
他们是可治愈的
在给儿子治病的过程中,黄女士也从北京带回一个好消息,孤独症有治愈的可能。黄女士告诉记者,她自学了专业的孤独症治疗知识,对儿子的康复有很强信心。经过两年多的专业治疗,小兵已有所好转,可以说简单的话语,进行简单的思维和基本的沟通。她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爱孤独症儿童,不要将他们遗弃。
与会的美国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在早期对孤独症患儿进行有效的强制干预,他们有可能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华裔杜女士告诉记者,孤独症患儿与一般弱智儿童不同,通过早期干预治疗,患儿智商可达到甚至超过常人水平,并在某些方面显示出过人天赋。把握好时机,通过正确、专业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据杜女士介绍,孤独症儿童的最佳干预期是2-6周岁,主要有三种干预方式:应用行为分析法(ABA)、大运动、感觉统合训练(感统)。三种方式都是通过强制干预,来激发儿童的感官能力,其中ABA效果最好。
国内一项调查表明,有10%到20%的孤独症患儿经过治疗,可回归主流社会。美国一项统计称,运用ABA教学法,30%到40%的患儿可过上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