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万残疾人上低保 “十一五”残疾人受惠最多
千龙网北京6月24日讯(记者 王玲)记者从北京市残联了解到,本市“十一五”残疾人事业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已经圆满完成。“十一五”的五年成为首都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社会环境显著改善的五年、残疾人受益最多的五年。
5.5万名城乡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十一五”期间,残疾人社会保障全面纳入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并在融入大保障的基础上,针对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制定出台了多项特殊保障政策,残疾人的保障范围和水平明显提高,残健之间、城乡残疾人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得到了明显改善。
五年来,全市共有5.5万名城乡残疾人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比“十五”期末增长了34%,实现了“应保尽保”。分类救助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3.28万名重度残疾人和老残一体家庭残疾人享受在低保基础上的专项补助政策。
7.3万名残疾人享受城镇待业补助、城市特困补助、农村特困补助、重残无业补助等四项生活补助,其中4.01万名残疾人享受到等同于低保标准的无固定性收入重残无业人员生活补助。临时困难的残疾人得到了各级政府的专项救助或不定期补助。
“十一五”期间,本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城镇在职职工、个体从业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给予缴费补贴,实现了城镇个体从业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给予缴费补贴的制度全覆盖;对城镇“超龄”残疾职工延期缴纳社会保险费给予缴费补助;对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给予补贴;同时进一步加大劳动监督力度,完善就业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大幅提高了残疾人社会保险参保率。
实现重度残疾人参加医保补贴制度全覆盖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有84070名无业残疾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占应参保人数的86.13%,其中41295名重度残疾人享受了最低缴费标准的全额补贴。城乡无保障残疾老年人按月领取200元福利养老金。
“十一五”期间,本市实现了城镇重度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补贴的制度全覆盖,86789名残疾人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占应参保人数的90.4%,其中32273名城镇无业残疾人参加了大病医疗保险,占应参保人数的85.2%,54516名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占应参保人数的95%。低收入残疾人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并提高了救助标准,4700多名贫困精神病人享受到免费服药。
随着“安居助残工程”顺利实施,1432户城市残疾人低保家庭享受了廉租房政策,得到了租金补贴和租金减免。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479.6万元,协同民政部门对4932户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了危旧房改造,占全市危旧房改造总户数的36.6%,翻建房屋2.37万间,面积29.8万多平米,实现了“无农村低保残疾人危房困难户”目标。
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实现“人人享有”
“十一五”期间,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从残疾人康复需求出发,以完善康复服务网络、扩大基本康复服务覆盖面为重点,以社区康复达标区创建和重点康复工程实施为抓手,为全市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基本康复服务,实现了“2010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工作目标。
过去5年中,残疾人康复工作实现了向前期预防和后期康复并重的转变。全市建立起孕期保健检查、儿童疾病筛查、疫苗注射等一系列前期预防机制,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得到重视,儿童残疾随报制度逐步建立。
据了解,全市有29家综合医院设置了康复科,114家一、二级医院设置了康复医学科或运动医学科,33家综合医院建立了白内障扶贫手术点和低视力康复点,依托特教学校建立聋儿语训部13个。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市辅助器具资源中心、市康复中心等市级骨干设施总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龙头示范和技术示范作用发挥充#p#分页标题#e#分,形成了聋儿康复、脑瘫儿童康复等特色康复品牌。
目前,各区县均建立了6类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依托现有资源积极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承担社区医疗康复训练和指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达到366家。民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从20家发展到64家。依托家长资源中心服务平台,定期举办孤独症儿童家长沙龙,培训残疾儿童家长439名,为残疾儿童家庭康复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残疾人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基本普及
“十一五”期间,本市顺利实现了残疾人义务教育“零拒绝”,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权益有保障的目标。
目前,全市24所特教学校,共接受在读残疾学生3150人。5446名残疾学生在1290所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示范性资源教室达到40个,先后投入建设资金达800万元,以资源教室为中心的随班就读支持系统初步建立。随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形式成为有益补充。随园就读残疾儿童达到479人;送教上门纳入学籍管理,407名重残儿童少年获得了送教上门服务,盲、聋、弱智等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
“十一五”期间,市级特教专项经费增加到1000万元,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统一提高到4500元。市财政每年投入一定数量经费为特教学校配备教育和康复训练设施设备。投入1.0356亿元的新盲人学校和1.3725亿元的新联大特教学院正在建设中。
五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残助学政策,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市、区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将残疾学生“三免两补”政策由义务教育阶段延伸到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由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施扶残助学工程,对所有残疾高中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资助,累计惠及3660人,资助金额达932万元。
全市就业残疾人总数达8.7万名
“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将失业残疾人纳入政府就业工作目标,在就业政策、就业服务以及扶持扶助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残疾人就业环境明显改善。截止“十一五”期末,全市就业残疾人总数达8.7万名,新安置残疾人就业20282名,翻番完成了五年任务指标。
“十一五”期间,分散按比例就业规模连年稳定在3.8万名左右,成为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福利企业集中就业作为残疾人就业重要渠道,就业人数目前维持在1.2万人左右;社区就业吸纳4669名残疾人就业,成为拓宽残疾人就业的有效手段。
在相关扶持政策的引导下,个体就业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4150名残疾人实现了自主创业和个体就业;另有8153名残疾人通过其他形式实现了就业。每年定期举办的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和聋人就业洽谈会,共吸引301家单位、3630名残疾人参加,374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2006年,我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方式顺利调整,由残联征缴调整为由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审核,地税机关代征,坚持安置为主、征缴为辅的原则,实现了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征缴金额的双增长,极大地促进了我市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开展。五年来,累计征缴残保金总额达到64.92亿元。
2006年以来,本市出台的由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的政策达到28项,其中仍在实施的有25项,广泛惠及30多万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