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帮助孩子走出孤独
“桃李满天下”是很多老师的心愿,但在特殊教育学校,老师们不指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功成名就,只要孩子们将来能够独立生存,便心满意足了。在这里,她们既是老师,也是“妈妈”——
唐氏综合症、自闭症、脑瘫……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一般的语言表达、书写、理解与学习能力,对他们来说都很困难,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理解别的人,也常常不被别人所理解。
然而有一群人却在用自己的爱呵护着这些孤独的孩子们,她们可以读懂这些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们的言行。她们就是特教学校的老师。日前,记者来到北辰区特教学校,见到了“80后”特教老师于欢,了解她和她的学生们的故事。
走进二年一班,记者见到了于欢,她正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课堂上不时传出朗朗读书声。与普通学校不同,在这里,一间宽敞的教室中只摆着10套桌椅,显得有些空荡荡的。于欢告诉记者,因为这些孩子智力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自理能力很差,为了保证每个孩子的安全,学校实行小班教学。她带的二年一班只有9个孩子,这些孩子都是从一入学就跟着她学习了。
在教室第一排,有个干净、漂亮的小男孩,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十分讨人喜欢。“这不就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吗,为什么要接受特殊教育?”记者有些不解。于欢说:“他叫宣宣,看上去和正常孩子差不多,其实是一个自闭症儿童,他今年已经12岁了,还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于欢告诉记者,自闭症又被称为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一般从婴儿期开始出现症状,一直延续一生,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患病儿童语言方面发育迟缓,还伴有严重的刻板行为,这样的孩子基本上不和他人沟通,缺乏亲疏感,大部分孤独症儿童缺乏自理能力。很多患儿家长很难接受孩子患自闭症的事实,没能及时治疗干预,导致孩子的病症越来越严重。
“给这些孩子上课的确很难,他们注意力难集中,又爱动,老师必须手把手地教他们,而且还要注意方法。”于欢说,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的要唱歌,有的要逗他,对缺乏亲情的孩子,要亲亲、抱抱。老师每教一个孩子认识一件事物,都要经过无数遍的重复,正常孩子一两天就能学会的东西,这些孩子可能要学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对于这里的特教老师来说,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点小进步,在普通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变化,却都会令他们欣喜不已。谈到孩子们的进步和变化,于欢如数家珍:“班里有个孩子患有脑瘫,肢体不协调,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自己上厕所都很困难,刚开始大小便需要有老师帮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他居然可以自己上厕所了,当时可把我高兴坏了!”
为了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于欢在教学上也没少下工夫。这学期开学后,她开始教孩子们学习“十以内加减法”。于欢说:“从9月份开始,每次数学课都教,上课时我一提问,孩子们都会回答,可转天再问又不记得了。反反复复教了2个月,孩子们也记不住,当时我真的要崩溃了,有特别大的挫败感……”从那以后,于欢更加刻苦地钻研教学方法,请教老教师、研究孩子心理。后来,她尝试把教学内容变成儿歌,再配合手语动作教给孩子,同时也教给家长,让家长配合孩子复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家长们都说:“孩子上学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比以前开朗多了,也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我们对孩子的康复越来越有信心!”
采访即将结束时,于欢对记者说,这些智障孩子虽然只占正常孩子的几千、几万分之一,但这种不幸落到每个家庭中就是百分之百,一个孩子生病可能导致所有家庭成员都不能正常生活。比起家长,特教老师能做的真是微乎其微。然而她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感动,家长的感激就像阳光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她的心。
记者手记
站在我面前的于欢,是一个典型的“80后”女孩,年轻、时尚、热情,喜欢一切新生事物。然而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她又是那样的细致、耐心,散发着一种超越她实际年龄的成熟和责任感。于欢说,当初选择这个职业时确实只凭着一腔热情,真正从事这份工作以后才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也许,和学生说一百句话,也得不到一句回应;也许,一个词要教上千遍,学生才能含糊地说出来……身为特教老师,她虽无法获得普通教师那样的成就感,却总能从孩子微小的进步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她会用一如既往的爱心和耐心,悉心照顾每一个需要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