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特殊儿童家长的手拉手
在清怡社区办公室二楼,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有的在铺着泡沫的地板上爬行,有的安静地坐在小椅子上摆弄着玩具,有的艰难地迈着弯曲的腿蹒跚地走着……是的,他们是一群罹患脑病的孩子,这群孩子中,有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肌无力儿童……他们是不幸的,他们却又是幸运的,在这里他们得到了周到细致的照顾和康复训练。这里,就是脑瘫儿童妈妈李静成立的“手拉手儿童康复中心”。
>>为了让脑瘫儿子康复,她成了脑瘫儿专家
“手拉手儿童康复中心”的创办者是今年31岁的李静。初次见面,她正在二楼的康复室内对一名脑瘫儿童进行护理按摩,她另一重身份却是一名脑瘫患儿的母亲。“久病成医”用在李静身上再恰当不过。李静告诉记者,儿子张恩睿在八个月的时候查出患有脑瘫,还有先天性耳聋,也就从那时开始,她开始带着儿子辗转全国各地求医。
“医生说我儿子几乎没有康复的希望,但我不愿听从命运的安排,我不奢望儿子能有多聪明,只要能正常融入社会,在求医的那些年里我自己不断琢磨学习,渐渐掌握了不少有助于儿子脑瘫康复的技巧,经过多年的康复训练,现在儿子已经基本能正常走路了,而且听力也有了明显的恢复。”谈及此,李静坚毅的脸上露出了作为一个母亲的自豪。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坚强妈妈成立“康复中心”
李静夫妇对儿子倾注了全部心血,在给儿子进行康复的八年时间里,耗资数十万元添置了不少专业康复器材设备。随着自身“医治”水平的提高和康复器械的不断完善,李静感觉到,这么多的设备仅用于自己儿子的康复训练的话,岂不有些可惜?经过考虑,她萌生了让更多脑病儿童有机会接受康复训练的念头。
今年2月初,李静夫妇在清怡社区办公室二楼租下了近400平方米的场地,并雇佣六七名儿童康复按摩人员,开始对那些脑病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康复中心暂时起名为“手拉手儿童康复中心”。至今,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的孩子已经有25名。
做了这么多,李静却并未对这些孩子的家庭收取任何费用,“自己的孩子就是脑瘫儿,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相当大一部分资金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再收费的话,他们压力会更大。”
>>资金短缺
希望获援助
设备有了,场地有了,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的人员也有了,但相应的费用支出却成了李静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记者了解到,目前康复中心有六七名工作人员,“目前我只能给这些康复人员每个月开出八百元的工资,”李静说,这些钱全来源于丈夫在外打工和亲戚朋友们的筹措。“在工作人员中,负责给孩子按摩的张全乐是我的一个朋友,出于对脑病儿童的关爱和对我现在所做事情的支持,放弃外面按摩师的高薪工作,带着几名同事来到这。”李静说。
对于康复中心下一步的发展,李静感到很沉重,“毕竟家里经济条件有限,而许多家长正是看中了我们这里免费康复训练才过来的,要是收费肯定有不少家长因为经济问题而放弃对孩子的治疗;而不收费,康复中心的正常运转只会越来越艰难。”李静希望,如果有社会力量进行援助,能够维持该中心的正常运转就好了,“我们没希望通过康复中心赚钱盈利,只是希望能让更多的脑瘫疾病儿童得到康复训练。”
拓展阅读;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儿童发育障碍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自闭症(孤独症)的表现症状为以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以及刻板的兴趣、奇特的行为方式为主要特征。迄今为止,自闭症(孤独症)查不出病因,无法预防,也没有理想的药物可以治疗,只能靠矫正训练。2-7岁是训练的最佳时期。攻克自闭症(孤独症),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从2008年起,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4月2日被确定为“世界自闭症意识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孤独症)的认识和关注。
自闭症治疗(孤独症治疗)目前只能依靠去自闭症训练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只有通过不断进行干预训练,才能使孩子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自闭症(孤独症)是伴随终身的,目前自闭症的原因并没有找到,所以暂时是无法完全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