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人是心理疾病高发人群
心理疾病是一种现代病,孩子和老人则是其高发人群;最近杭州有关部门专门为这两类人举办了心理辅导讲座。专家认为,对于心理调节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家长能及时发现心理隐患很重要;而老年人更关键的则是正视自己的心理变化,学会宣泄。
■孩子心:考试焦虑·抑郁主讲人: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赵国秋教授
地点:浙江图书馆
刚刚过去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将主题锁定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在中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2.97%;杭州市1991年的调查结果为16.79%。尽管还没有新的调查报告,但从各医院临床的情况看,这个数据肯定有所增长。
“孩子的心理一旦出现问题,轻者影响学习成绩、不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变低,重则可能诱发一些违法犯罪行为。考试焦虑、抑郁是比较多见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赵国秋教授说。
考试分量太重出现焦虑
前几天,赵教授接诊了一个初三学生。她平素性格内向,初一上学期时学习成绩中等偏上,但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为此她伤心了几天,并下决心要加倍努力,把成绩追上去。初二下学期开始单元测验的时候,她的成绩挤进班上前10名;期中考试的时候,自己非常想考好,但是结果令自己很不理解———平时能够做出来的题目,考试时却感到脑子一片模糊。从此以后,她一遇到大考就感到很紧张,考试结果总是不理想。
“这种情况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碰到过,有些人心理调整得好,马上就走出心理怪圈,可有些人就是绕不出这个弯。”赵国秋教授说,“在心理学上,这叫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境下激发的。这些学生会在考试时担忧考不好别人会看不起自己、考不好就影响未来前途等,于是就想逃避,不受控制的情况就会发生。”
如何解开考试焦虑的心理疙瘩?赵教授认为,首先要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明白考试成绩不是衡量个人能力、未来的成就、在同学老师父母心中形象和地位的惟一标准。其次要进行自信训练,养成向消极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向消极的自我意识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行自我质辩,指出这些消极的自我意识的不现实性和不必要性。
诱发孩子抑郁因素很多
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另一个情绪表现就是抑郁障碍,发生率为5%-8%。
赵教授举了个事例:14岁的黄同学读初二,平时性格偏内向,和同学关系一般,学习成绩较好。两个月前,他和同学因一件小事发生矛盾,然后便出现晚上睡不好的状况,整天愁眉苦脸。父母开始认为过几天就会好的。但是两周后,他的情况并没好转,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听课、做作业感到费力。几天前,他干脆不去上学了,整天在家睡觉。
抑郁是一种不愉快、悲伤、痛苦的体验,常表现为言语和活动减少,失去往日的兴趣与欢乐,常感到“没劲”、“没意思”、“精力不足”、“高兴不起来”等。
诱发孩子抑郁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同学关系突然不好、受到别人欺负、亲人突然离世、长期家庭贫困、父母有抑郁表现等。
家中如有孩子抑郁了,该怎么办?最基本的是家长和老师要尽可能地消除诱发抑郁的消极因素,想方设法让孩子感觉和认识到自身存在但以往未曾意识到的能力,并且尽可能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或指导孩子回想获得成功的经历。另外,要营造活跃友好的氛围,通过团体活动来扩大孩子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以增强信心和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必要时,要向心理专业医生寻求心理援助或服用一些药物。
此外,多动症、品行障碍、孤独症、抽动症、咬指甲、口吃等行为都可能是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家长因为多关心孩子,及时和他们沟通。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致电咨询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咨询门诊:0571-85121053或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571-85029595。
■老人心:孤独感·自卑感·死亡感主讲人:浙江大学心理系吴谅谅教授
地点:浙江大学西溪校区
浙江省早在2000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有580多万。由于大脑功能的退化和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85%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三大心理特点
老年人离退休后,似乎更偏向对生理健康方面的关心,而忽视影响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其实,人进入老年期后,心理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
离群感和孤独感。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岗位,与孩子分居,亲朋相继去世,晚年丧偶等情况,都会让老人感到离群之后的寂寞孤单,无所依靠。
自尊心与自卑感。老年人多认为自己年龄大,辈分高,见多识广,理应受到尊敬。过去是一家之主,子女都要听自己的话,如今回家成了闲人,子女也不如以前那样好指挥了,一旦遇到自己的见解不为别人重视,自己的期望因力不从心而得不到实现时,心里特别沮丧,缺乏信心,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衰老感与死亡感。老年期的生理变化如视觉衰退、听觉迟钝、动作缓慢、忘性增大等越来越明显,老年人常因此而带来性格上的变化,如消沉、多疑、急躁、唠叨等。当各种疾病向他们袭来时,就会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产生万念俱灰,精神空虚,恐惧死亡的心理。
老年人要学会哭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不例外,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家庭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并及时地去适应它,如多参加文体和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重视晚年学习,经常使用大脑等。最重要的一点是,当遇到情绪不佳时,要善于自我调适。
具体地说,当受到某种强烈刺激而引起恶劣情绪时,一是采用“倾诉法”,通过谈心活动向亲朋好友和同情者倾诉,从而得到同情和安慰,以缓解心理受冲击的程度;二是采用“排泄法”,如果无法诉说或诉说无效时,也可以大哭一场,以减轻心理压力。三是采用“转移法”,当遇到情绪异常激动的时候,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如到亲朋好友家走一走,或是参加娱乐活动,或去找自己最喜爱干的事情等,以避开不良情绪的环境,转移注意力,及时去除不良心情。
善待老伴很重要
一项调查表明,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60岁-75岁的低龄老年人。为什么?
吴谅谅教授分析认为,主要是因高龄老年人基本上享受到了传统“养儿防老”好处,心态比较好。而低龄老人的下一代现在生活压力很大,子女抚养教育成本提高,他们已无太多精神和物质能力来关心照顾长辈,所以低龄老人往往会心理不平衡———我一把屎一把尿养儿成人,现在老了就不管我了?
“其实,老年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在生活和心理上依赖老伴,千万别把对子女的不满撒在对方身上,要学习善待老伴。”吴教授说。
(记者秦锋 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