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是件互利互惠的好事
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孩子也有利于其他孩子的全面发展
深圳市19名学生家长联名给学校写信,要求学校劝退五年级的一个患自闭症的孩子,理由是这个孩子自律性差,留在班上会对其他孩子的学习造成严重影响。学校不堪压力,答应了19名家长的要求。此事一经报道,迅速引发人们对自闭症孩子成长环境的强烈关注。
自闭症也叫孤独症,患病的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主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由于他们大多自律性差,在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上存在障碍,必然会给周围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深圳市19名家长写给学校的联名信,非常典型地代表了当下社会环境对自闭症孩子的态度——不少人认为,既然自闭症孩子的异常行为会影响其他孩子的学习,那么把自闭症孩子从普通学校的正常孩子中隔离出来,送到培智学校或其他专业教育机构进行专门的学习训练,使自闭症孩子和正常孩子互不相扰、各得其所,就是再自然不过的道理,而且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从最现实而功利的角度讲,上述理由似乎是可以成立的,社会环境对自闭症孩子的态度,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上述着眼于“隔离”的做法,对自闭症孩子是很不人道的,也是很不负责任的。与“隔离”教育相反,一些教育工作者借鉴、引进国外行之有效的融合教育模式,推动教育部门和普通学校接受自闭症孩子“随班就读”,使自闭症孩子融合在普通学校的大环境之中,与其他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经验表明,除了少数重度自闭症患者,许多中度、轻度自闭症孩子完全可以进入普通学校读书,虽然他们会给其他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学校环境对他们的接受和容纳,既可以将这种影响掌握在可控范围之内,而且学校环境反过来对他们施加的影响,能够逐步克服、消解他们身上的问题,使他们在一些方面慢慢变得正常起来。如果说“隔离”教育使自闭症孩子成了社会环境的弃儿,融合教育则是努力让自闭症孩子融入社会环境,逐渐被社会环境“同化”为正常的人。
在成功开展融合教育的地方,受益者当然首先是自闭症孩子,但从整体上看,普通学校的其他孩子也是融合教育的受益者。孩子们通过容忍、接纳、帮助、影响自闭症孩子,能够充分认识到人类世界的多元性、丰富性,更好地培养自己爱和被爱的意识与能力,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教育的实质是爱”,从而使自己成为具有包容、宽厚、理解、尊重等良知品行的人,成为善于互通、乐于付出、富于激情、敢于担当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融合教育是一种“双向教育”,不但自闭症孩子获得了其他孩子的帮助,身心发展得到了很大提高,其他孩子从中也受到全面、深刻的爱的教育,这将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写下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