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之音藏在特殊教育的无声世界里
“对于我们的特教老师来说,成就感永远不是桃李满天下的喜悦,而是让学生们说话更清晰,听得更明白,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秀山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廷才说,也正是因为这群特殊的教师,才使得我们学校的“特殊儿童”,长大后真正融入了社会,变得不再“特殊”。
揪心
老师,闹钟会响吗?
“每当别人问起我的职业选择时,我总会想起刚入行时发生的一件事”2000年1月就到学校任教的王秀玲老师说,有一次给聋哑学生上语文课《小闹钟》,当她把闹钟放到讲台上当道具的时候,一个学生打着手语问:“老师,闹钟会响吗?”。“当然会啊”,王老师说完就把闹钟放到这个孩子的耳边,他把耳朵紧紧地贴在闹钟上,听了足足有一分多钟。她当时还以为这个学生是被优美的音乐吸引,没想到他突然抬起头对我说:“老师,我听不到,什么也听不到。”
王老师说,当时就感觉自己的心像是被针深深的刺了好几下,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都听不见闹钟的声音。孩子们一边摇头,一边用茫然、企盼的眼光看着自己。那一刻,自己再也顾不得是在上课,一转身,眼泪就流了下来。孩子们连忙跑过来,打着手语安慰我,“老师,您别难过,我们已经习惯了听不到声音,看您打手势,我们一样可以学知识”。
“直到现在,我依然对这件事记忆深刻,对我个人产生的影响太大”王老师感慨到,那节课过后,自己想了很久,特教身份不仅是一份职业,更要有爱心,有责任,一种无怨无悔的人生责任。
爱心
让孩子敞开心扉
“除了听障、智障等问题,因为表达能力受限,孩子们都不太喜欢说话,常常还会伴随自闭症的问题”近两年刚从重庆师范大学引进的黄霞老师说,有的学生还有多重障碍,他们犯了错误不久还会重犯,强制措施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和他们交朋友,在生活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让孩子真正敞开心扉。
来自涌洞乡川河盖的听障一年级苏金伍同学,8岁才到学校来学习,在之前都是在村子里玩,从来没有上过学,幼儿园、学前班都与他无缘。刚来学校的时候,不会穿衣服,不会洗脸,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不懂得什么叫上课,一点都看不懂老师打手语。
黄老师说,很多同学都是这样,到学校来才开始学习。老师需要不断的和学生沟通,和生活老师一起帮他们洗衣服、洗澡,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给予持续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信任自己。并且通过一些奖励机制,来鼓励学生们模仿学习。
“到现在,苏金伍同学生活已经能够基本自理,而且每天早上还会和同学们一起,在校门口打手语,向老师说‘早上好’”黄老师说。
去年冬天,黄老师还通过私人关系,主动联系一家幼儿园的部分家长,大家自愿凑了一些钱,给孩子们买了羽绒服和过冬物资。
耐心
一句“爸爸,妈妈”,要教上百遍
“孩子们听不见声音,他们也都不会开口说话,而且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达不到相应的程度,与人们沟通存在着巨大障碍”学校一位青年教师黄烈秀说,一般孩子一天就能掌握的内容,这些孩子需要一个月才能学会。老师们常常要把一句话重复很多次,孩子们才能记住,除了有爱心,还得有足够的耐心。
黄烈秀老师所任的是语训班,课堂教学要手语、口语并用,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听觉以外的其他器官。
黄烈秀老师说,有一次她在给学生上个训,一对一,面对面教发音。那天学习的内容是说“爸爸、妈妈”,她差不多重复了上百遍,孩子还是发不准,总是说“bo bo、me me”。她仍然一遍一遍地教,突然间孩子用力喊了一句异常清晰的“妈妈”,同时喷了她一脸的口水。当时顾不得擦脸,自己很兴奋地伸出大拇指表扬他。紧接着,这个学生竟又说出了一句“你像妈妈”,那一刹那间,她再也忍不住,紧紧地抱住了孩子。
开心
走出校门,“特殊儿童”不再“特殊”
刘校长表示,这些聋哑儿童的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孩子们学会说话,和其他小孩一样,正常与人交流。我们学校的老师们在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最开心的地方,就是希望这些特殊的孩子,走出校门后,能真正融入社会,变得不再“特殊”。
学生杨菊英走出校门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面试中得到了考官的赏识,顺利进入了县工业园区一家服装厂上班,现在在公司做得非常好。
2010年毕业的听障学生张兵,现在在广东一家制鞋厂上班,一个月工资能拿到3000元左右。
2004年,学生邓国锋在一次意外中脚被压断了,父母心灰意冷打算放弃医治。特教学校严梅艳老师听闻后,迅速赶到学生家耐心劝服,还帮其垫付了3000元钱医药费。后来学生的断腿不仅医治好了,毕业出去后还与一名正常姑娘结了婚。
“这些年来,学校从2000年的1个班14人,到现在增加到了5个班,将近60人”刘校长说,近年来学校发展很快,2010年10月,中央下拨专款506万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从秀山聋哑学校正式更名为秀山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刘校长表示,“这些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需要关怀,甚至他们更需要社会的鼓励和回应,非常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和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