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孩子创意无限 静待推出市场
在闭幕式上,嘉宾全体起舞
特殊孩子的部分创意
世界儿童融合艺术大展闭幕
7月16日,持续近一月的“当我遇见你——世界儿童融合艺术大展”在省博物馆三楼展厅落下帷幕。闭幕式上,有大学生展示其毕业作品,将特殊孩子的绘画设计成产品。更有热心人士分享麦子烘焙、无声餐厅、爱士多等社会企业为特殊孩子谋求出路的心得。
把特殊孩子作品变产品
闭幕式上,嘉宾、工作人员与观众一起交流了关于这次活动的心得与体会,特殊孩子走上社会后如何立足、就业,是各方关注焦点。
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雷辉的毕业作品是将自闭症儿童、唐氏儿童的插画、书法等变成鞋子、环保袋等的图案。自闭症儿童曾锐佳喜欢画超人,雷辉就把这些超人设计成小饼干图案。她告诉记者,“特殊儿童的一些作品并不比设计师的差,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商品化,从而解决一些特殊儿童未来的就业问题,这个也是我毕业设计出发点。”
产品设计出来后如何商品化?在此次艺术大展的分会场红专厂,少年宫设立了两平方米的“爱士多”,让特殊孩子现场作画售卖,效果不错。
创办社会企业提供就业
一些机构也设立社会企业,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机会。今年1月,广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开设的“麦子烘焙”面包工作坊正式开业,目前有6名智障人士在这里工作。
闭幕式上,麦子烘焙坊的负责人张凤琼说,目前面包坊还不能盈利,但今年能做到。其分店也将在8月于正佳广场开业。
在香港红磡,有一家聘请聋人和弱听人士的“无声餐厅”。少年宫也将其负责人邓家怡邀请来分享。“我们让很多人来体验无声世界。”邓家怡说,餐厅定期组织“无声饭局”,收费100元,客人戴上耳罩,在两个小时的用餐中不能说话,他们需要学习怎样用手语来点奶茶、冻柠水等。
不少特殊家庭为了孩子的就业,也考虑自创企业。如邹富松等100多名家有脑瘫小孩的家长成立了一个家庭支持服务中心,打算开有机农庄、做面包房,为孩子谋出路。
专业人士:
办社会企业不能仅凭热情
“我们非常高兴看到社会企业概念和实践的兴起,但同时也注意到,很多的组织、个人是凭热情和信念去投身‘社会企业’,对商业运营规律知之甚少,这将带来很多运营风险。如果社会企业盲目创业,存活率太低,一方面导致公益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损害投资人的信心和公众的信任,无助于解决社会问题。”廖冰兄人文专项基金副会长冯世锋说。
其实,社会企业失败的例子不少。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益暖中华”2012年10月停办,因为6成团队未完成项目。第五届“益暖中华”大赛中48支团队获奖,仅有18支团队完成了自己的项目,30支团队在暑期退出了大赛或未能实施自己的项目。
冯世锋说,公益机构在做“社会企业”时,要考虑到商业投资规律,考虑这个企业能否持续几十年。
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透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它们所得盈余用于扶助弱势社群、促进小区发展及社会企业本身的投资。它们重视社会价值多于追求最大的企业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