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对待孤独症儿童不要过于怜悯
近日,在“无语言的交流—全球自闭症艺术作品巡回展”北京站的活动现场,自闭症专家、自闭症儿童家长、志愿者及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呼吁对孤独症儿童“要多给予爱,但不要区别对待”。
“我觉得这些画,如果不说是孩子们画的,我就觉得是画家画的,是真正的艺术品。”郭家铭说:“我小时候也不喜欢与人交流,很自卑,但是钢琴成为了我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我觉得音乐能表达我所有的情绪,跟钢琴在一起我有安全感。从来没想过我今天能做了演员,是音乐让我去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打开我与外界的隔阂。”郭家铭还说,对待孤独症儿童一定不要过于怜悯,要关爱更要尊重。相信这些孤独症孩子起初也有同样的感受,只是不知道怎样去理解和表达罢了。
自闭症孩子的优秀作品
据了解,在法国,会有许多大型公司到自闭症群体工作坊,定制小的手工艺品。在日本,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一个大的机构,但在各个小地方,都会有地方性的支持单位,对自闭症人群进行相关帮助。其实他们并不是可怜那些自闭症患儿,相反是因为他们真正地认为这些孩子的作品够好够棒,虽然在人文关怀上有待提高,但他们的作品是受到社会认可的。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日本,虽然更多的人处于不关心或不了解自闭症人群的状况,但在对待这些艺术作品时,大家都是非常认真并持认可和尊重的态度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梦想,如果有一天,孩子有了问题,病倒了,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就像是梦想破灭,希望也就变成了失望,家庭是给予孩子更多人文关怀的核心场所,幸福开心的生活状态会对孩子的内心产生很大的影响。做家长的不一定需要望子成龙,每个孩子都有闪光之处,我们看到孩子身上的进步与优点,少给他们一点压力,多一点肯定与鼓励。
在国内,提起自闭症孩子,许多人总会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的名字前总是带着“自闭症或孤独症者”的修饰语,无论他们有怎样的行为,都会被贴上“自闭症”的标签。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人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特别是在孩子的喜好和天分上面,例如自闭症孩子的对绘画的兴趣,对音乐的超强辨识度等,都得到了很多社会人士的关注。提到自闭症孩子,许多人脑海里总会出现固有的观念与想法,从而报以同情怜悯的态度对待他们。其实,有些自闭症孩子的作品甚至比专业绘画者画得都好,因为孩子们的画是对自我内心的纯粹表达,不受任何市场需求与利益的污染,我们应该抛弃脑海里的固有观念,平等地与孩子交流,与艺术交流。”
中国人要改变往自己身上盖“遮羞布“的习惯,不能认为不说,就没人知道,可这往往会引来更多人的询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对自闭症保持有最基本的认知概念和尊重。对于孩子,家长可以直接告诉他患有自闭症,但不要让孩子有害怕的心理负担,告诉他们可以慢慢康复,让孩子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只要努力,没有做不成的事,一定要让孩子和自己都看到希望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