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特殊教育模式助星儿回归校园
“星儿有学可上了”。目前,对于已被正常学校接受的自闭症孩子来说,是件好事,但与此同时在他们的身边也多了一个随性随影的人,我们称其为“陪读者”。还有部分孩子想要走进校园却被拒之门外,也许他们还没有具备随班就读的能力,也许是学校的校规束缚了他们的条件,无论结果怎样,我们都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尽早接受教育,尽早适应融合教育。
这些星儿之所以和聋哑及肢体残疾孩子不一样,是因为自闭症的孩子在语言行为等方面都不能与常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互动。他们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长期康复,但现实情况是,他们在经过多年的康复训练之后很多正常学校还是不愿意接收这样的孩子,或者说因为自身各方面的严重性,经过多年的康复训练仍不能融进正常孩子中间,所以学校即使接收了,这些孩子的家长也会担心孩子在学校遭到不公正待遇,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病情的好转,甚至还会让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下降,于是就有了很多家长陪读的状况。
校园里有这么一群特殊的“大同学”
在武汉,一所学校的校园里的一幕:已是成年人的他们每天按时上学放学,他们常年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同桌就是自家的孩子。据了解,家长陪读背后,是期望让他们眼中“学习习惯不好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而为了陪读,不少家长放弃了高薪工作和事业,重新当了一回“小学生”。
其实,这些需要家长陪读的孩子,大多是身患多动和自闭症的孩子,因为担心孩子在学校出现太大的行为偏差,很多家长被迫“陪读”。
这里是他们的开心乐园
在郑州,有这样一所开心乐园正在平地而起,为了这些自闭症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去处,不管是已被正常学校接受的孩子,还是被拒之门外的小星儿,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他们的价值所在,都可以感受到自己孩子的真心快乐和成长的足迹,因为这就是一所起因于自闭症孩子而创建的开心乐园,只为这些自闭症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去处……
创新教育模式
除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我们的教育部门是否可以考虑一下,创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让我们的教育模式更为精细,甚至是有所突破。比如说,针对多动症和自闭症孩子,我们可以开设专门的学校或者是班级,针对这些孩子,配置康复教师和教学教师,让孩子们可以享受平等轻松的教育环境。再细化一点就是,政府适当增加特殊孩子的教育经费,用于学校聘请特教教师,甚至是提高相关教师的工资待遇,鼓励教师的特别付出。
据中国残联保守估计,我国0至15岁的自闭症患儿超百万。这么多特殊孩子的教育确实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要想真正解决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专家称完全可以特事特办,给特殊孩子一个特殊的场所,特殊的教育设施。
在这方面,国内可以向香港借鉴,早在上世纪70年代,香港教育署就开始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班。近几年来,香港又出台了多个文件从政策上保证自闭症儿童入学,如果学校拒绝接收自闭症儿童,就是违法违规的。不仅如此,香港教育部门积极参与,先后采取“学校接收学生,政府出资补助学校”、“提供普通学校教师的特殊津贴”等方案。而在台湾,孤独症(自闭症在台湾的叫法)这个词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上世纪90年代起融合教育思潮进入台湾,开始强调教育不能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