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方玥:自闭症就读普小应有特殊政策
1月26日,自闭症互助圈转载了澎湃新闻报道的一名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小学就读的案例《这个被小学接纳的星孩,与同学相亲相爱了五年,今年夏天就毕业了...》,引发了家长们的广泛关注。恰恰是在2018年上海两会上,记者又采访了多位上海市政协委员,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上海市政协委员方玥,建言自闭症就读普小应有特殊政策,为自闭症融合教育发声。
回归主流教育才能提早适应社会生活
五年前,上海市闵行区平阳小学接收了一名自闭症儿童亨亨(化名),当时他的病情在同类孩子里相对严重。4年半过去,亨亨即将小学毕业,他表现出惊人的进步,能力达到小学三年级普通孩子的水平,让妈妈和跟踪研究自闭症孩子上学的教育机构人员惊叹不已。
类似的案例也存在于上海其他教育机构。
报道中的小学校长朱红认为,这名自闭症儿童教会了班级里其他孩子如何去关爱。但也有研究者提及,现在教育资源紧张,普通小学不可能都高度接纳特殊孩子,而教育结果也往往因人而异。
据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宋庆龄幼儿园华山园区园长方玥透露,中国福利会托儿所目前正在探索普特融合活动,与静安区一所以智力残疾儿童及脑瘫、自闭症等多重残疾儿童为特殊对象的南阳学校开展合作。
“那里的孩子每两周都会来一次我们学校,与这里的普通孩子一起学习、生活和参加各类活动。”她说,南阳学校孩子的家长们最初害怕被歧视,但看到孩子们回家后很开心,他们也越来越自信,“他们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也是可以和这个社会互相接纳和包容的,我们这里的家长也认同这类活动,说看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善良、助人为乐的本性。”
在方玥看来,自闭症儿童如果能多接触普通孩子、多开展交流,不仅能让普通孩子学会接纳和包容,也能促进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获得更多的社会关爱和认同,而这种尝试已经有不少学校在开展。
“回归主流教育,就是让这些特殊需要的孩子提早适应社会生活。”方玥表示,回归普通班级,有助于这些特殊孩子学习与其他人的相处,以及适应社会环境。对普通孩子而言,可学习如何和特殊儿童相处,并藉此培养他们对少数群体的尊重与关怀,并愿意接纳与包容不同群体,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不过,方玥同时表示,就当前来看,要让上海的普通学校推广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仍然存在一定难度,“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仍然属于特殊教育,需要特殊教育的师资,也需要一对一的照顾,从目前来看,上海这一方面的师资力量还是缺乏的,同时师资的引进也需要配套教育政策的出台,需要一定资金的扶持。”
建议:政策或制度给予一定的弹性
对自闭症儿童就读普通学校,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协和教育集团(中心)总校长卢慧文认为要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数不能太多,不能集中在某个班级、某个年级。在她看来,如果是零星个别的,对学校整体的影响不大,而且能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对他后来的康复是能起到作用的。但是,人数如果达到一定数量后,确实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影响。
第二,这些特殊儿童一定要能够获得额外的专业协助。如果有这样特殊需求的孩子到学校里来,需要以学校或学区为单位,来配置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或志愿者才可以,而不能让原有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再增加这样的负担。她认为,学校要配置懂得如何去关照和协助这类孩子的日常教学,“因为他们应该是有时跟所有孩子在一起,但有些教学活动还是要出来,接受单独和专业的协助。”
第三,这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融入普通学校,应该有特殊的政策,而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如果他们有一段时间表现得比较好,应该怎样继续推进?如果呈现出比较大的不适应,甚至有些安全隐患,又要怎么样去处理?”卢慧文说,对于这些不同的情况,应该有相应的政策或制度,给予一定的弹性,让这些孩子在一个学校里,可以根据不同适应情况正常地“进”或“出”,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学校愿意尝试,也有利于自闭症孩子的发展。
“否则的话,一般学校会担心,一旦接受这个"烫手山芋",可能就没有退路了,这也是阻碍很多学校去做这种尝试的一个方面。”卢慧文称,如果政府部门可以有相关的制度设计,估计会有更多的学校愿意去尝试。
方玥则建议,除了开展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之间的定期交流、学习,政府应加大力度培养特殊教育师资。
“这些特殊教育的教师承担的心理压力更大,获得职业满足感的难度也更高。”她认为,对于普通学校的教师而言,每天都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长,但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一个简单的动作或者语言甚至需要3个月甚至半年以上,他们的教师更为艰辛,但这一职业又是社会不可或缺的。
此外,方玥还建议医教结合,促进自闭症儿童尽早发现、尽快干预,这样后期的治疗和学习效果会更好。
融合是在融合特殊儿童也是在融合普通儿童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之难,不是难在没有政策保障,而是难在错位的思维定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于是才会出现“个人英雄主义”的盛行,这就必然导致没有触及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时,一切的政策都只是流于表面,难以执行。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之难,在以北上广为首的一线大城市尚且推行缓慢,更不用说在三四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自闭症患儿连最起码的筛查、诊疗和康复训练都无法得到最基本的保障,更谈不上接受教育了。
一方面是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助推普通学校在软硬件方面愈来愈强,一方面则是信息的不对称、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特殊群体越来越被边缘化,从而变得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最终弱者更加难以融入其中。也就形成了两个互相闭合而无法交集的圈子,各自都想彼此融合,但是却又难以融入。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如果仅仅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还是好办的。对于提倡了近十年的融合教育,光有钱是不够的。还需要信息的融合、思想的融合、人才的融合以及心灵的融合。这才是最关键的。
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理事长戴榕提出:“很多人认为,全纳(融合)教育仅仅是为了让特殊孩子有机会和普通孩子一起学习,仅仅他们是受益者,其实不然。全纳(融合)教育是建立校园内的支持系统,提升教育品质以保障特殊需要学生以及所有学生能够在一起都获得优质的教育。这样的学习环境,特殊孩子能够获得支持,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对于普通孩子,因为身边有这样的小伙伴,会天然的学会什么是平等、多元、接纳的理念,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核心品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吴明也认为,应该让中度偏轻的自闭症患儿多接触社会,逐渐习得融入社会的能力,可以减轻症状。行为异常的自闭症儿童可通过加强与正常孩子的接触,有效缓解病情。
儿童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但是有些家长却在环境的制约中将不同的孩子分成了三六九等,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他们屡次被迫退学的原因也归咎为扰乱课堂秩序、干扰同学上课、不听老师指挥。
这些理由成为多数“听话”学生阻止极少数“不听话”学生融入其中的“最有说服力”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最终导致的最直接也即最简单粗暴的处理办法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要求自闭症儿童退学。
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现在依然在大力提倡,但是纵观绝大部分学校,依然实行的是分数教育,唯分是论。当然,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彰显一个学生的能力,但是只有高分的学生也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
教育一方面是需要老师言传身教,提升学生分数;另一方面则需要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包括包容、理解、平等、互助以及爱心,而培养这些能力是分数的高低无法也不可能决定的。
台湾教育提倡融合,并不是建立专门的融合教育学校,将自闭症儿童圈在一起,而是让残疾儿童尤其是自闭症儿童融入普通学校,让普通学校的普通孩子从小学会帮助身体和精神有残疾的孩子,让他们学会在帮助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最终学会包容、理解、平等、互助以及拥有爱心,而不是一旦发现与自己不同的孩子就去拒绝,甚至排斥。
唯此,融合教育才能不仅仅局限于方寸之间的学校,而是从小就融入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从而融入思维中成为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最终人人都是融合教育的帮扶者和受益者,实现教育的共赢,社会的和谐。
(本文内容综合来自“澎湃新闻”和“简书”,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