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我的姐姐》22岁大学生带4岁自闭症弟弟工作,常被误会是
离长沙岳麓山大学城不远的一家颇具规模的艺术培训学校,田晓燕是这里最年轻的乐理老师。每年的3月,不是培训机构最忙碌的时候,当下,晓燕非常迫切地想给弟弟小可(化名)找一家能收留他的幼儿园。
22岁的田晓燕,与众不同的是,她会把4岁的弟弟小可带在身边,他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
“两岁的小孩正是咿呀学语的时候,但弟弟不知道发音,也看不出这个年龄的小孩对妈妈的那种依赖感。”田晓燕担心弟弟天生聋哑,便和妈妈带着弟弟来到江西省儿童医院做了检查,“检查的结果显示,我弟弟的听力没有问题,但语言发育相对滞后。结合其他的表现,医生说,有孤独症的倾向”。
为了帮弟弟小可走出“孤独”,田晓燕带着妈妈在学校外面租了房子。在医院做了三个月的康复治疗后,效果并不明显。
平时,经常会有人将他们错认为是母子,可事实上,当初是田晓燕坚持把弟弟从父母的身边“要”过来,带他住在培训学校里悉心照料。学校得知田晓燕的情况后,专门给了他们一间独立的房间。他们最近还搬到了一间更加宽敞的新宿舍。
要说这一切的源头,还要从母亲的一次探望说起。
2018年,田晓燕正在南昌上大学,母亲带着两岁的弟弟到学校看望她。那一次,她敏锐地发现了弟弟不一样的地方。小可不怎么理人,跟他说话没有回应。家人带着他在多个医院做了全方位的检查,最终医生诊断,他有孤独症的倾向。
2020年6月大学毕业后,田晓燕成为一名声乐老师。为了帮助弟弟走进普通人的世界,她决定用自己的耐心陪伴他。田晓燕称,照顾弟弟是二人双向选择后的完全自愿行为,自己并不是所谓的“伏弟魔”。
“为了照顾我和弟弟,学校给了我们一个独立的房间,而且一日三餐都免费。”田晓燕说。
孙校长告诉记者,田晓燕虽然才入职,但工作认真,学生和老师都很喜欢她。“如今小可在我们学校也几个月了,我们都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大家有时间就陪他玩,希望他能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
工作不忙时,田晓燕一直陪着小可。上班时,尽量让他出现在自己的视线,有时会把他锁在房间内。小可也曾上过幼儿园,但后来园方称小可不守纪律,让田晓燕将他带走了。田晓燕说,希望能尽快找到可以接纳弟弟的学校,让他能学会跟他人相处,尽量融入外面的世界。
为了弟弟,性格开朗的田晓燕也牺牲了个人生活:“不上班的时候,我的时间都给了弟弟,很多不了解的人,还以为弟弟是我的孩子,最开始我也有些尴尬,但慢慢地就无所谓了。我妈年纪会越来越大,对弟弟,我是永远不会放弃的!”
(综合:今日女报,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