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献给特殊的孩子 王翠芳和她的智障学生们
据三湘都市报3月29日报道 3月初,20多岁的王翠芳因对智障儿童的倾心关爱,被长沙市天心区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为让智障儿童融入正常生活,这几年来,她屡受挫折,饱尝艰辛。
人生因一名聋哑儿改变
3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王翠芳在长沙雨花区树木岭开办的言语听力康复中心,一群孩子正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做早操。这些小孩大多数是聋哑儿,有的则不同程度患有儿童自闭症。站在一边的王翠芳看着孩子们的表现,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因患中耳炎,王翠芳童年时不幸听力受损。但凭着自己的努力,她成了一家幼儿园的幼师。然而,3年后她还是失业了。听力障碍,让四处求职的她屡屡碰壁。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失业的王翠芳结识了她生命中的第一名学生———聋哑儿小思冲。
小思冲活泼、可爱,但她一生下来就耳朵失聪。6岁的小思冲想上学,却没有一所小学愿意接收她。望着伙伴们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去上学,小思冲急得大哭,其父母也心酸得直抹眼泪。此情此景让一旁的王翠芳也阵阵心酸,她拉着小思冲说:“孩子,别急,我来教你开音、说话。”从此,小思冲成了王翠芳的学生。
由于沟通存在障碍,最初,王翠芳经常讲得口干舌燥、声嘶力竭,小思冲毫无反应。但王翠芳没有放弃,她不断修正教学方法。工夫不负有心人,当简短的一个“花”字从小思冲嘴里蹦出来时,王翠芳高兴得抱住小思冲哭了。
在王翠芳手把手的教导下,小思冲进步很快,并能与正常人做一些简单的交流了。这极大地激励了王翠芳,这时,又有好几名聋哑小孩的家长慕名而来要求王翠芳教育他们的孩子。望着这些小孩及家长期盼的眼神,王翠芳决定办一个语言训练班,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
“那年冬天特别长,也特别冷”
2000年的春节,王翠芳没有回郴州与家人团聚,独自一人在长沙市到处找适合教学的房子。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辗转了长沙各个街头巷尾,终于租下了二间平房。但房子条件很差,墙壁很脏,光线又不好,为了让孩子们在明亮干净的教室里安心学习,已负债的王翠芳决定再次厚着脸皮向朋友借钱。好不容易筹集了一万元钱,但没几天便花光了,房子却还没装修好,而开学的日子又临近了。心理和经济上的压力让身处长沙的王翠芳异常地想家,想念父母,那时,她多想向家里开口求助啊!但一想到弟弟几千元的学费还没着落,她便打消了向父母求助的念头。正在王翠芳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好友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借给了她。
语训班终于像个样子了,可王翠芳却病倒了,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发着高烧,裹着两床被都冷得发抖,孤独、无助吞噬着心力交瘁的她。王翠芳回忆说,“记忆里,那年的冬天特别长,也特别冷。”
“为了孩子,我会努力撑下去”
经过王翠芳的不懈努力,一个又一个聋哑儿告别她的语训班进入普通小学就读。语训班也发展成为言语听力康复中心,且初具规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的认同。同时,她在困境中不懈创业、造福智障儿童的举动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2001年10月,她的言语听力康复中心被天心区残联列入重点扶持对象。如今,她的康复中心里有来自全省各地的智障孩子60多名,其中有40多名聋哑儿,另外20多名则患有不同程度的儿童自闭症。同时,她的康复中心让30多名具有特教资质的下岗或失业人员得到了就业。在王翠芳的带领下,大家在仍很艰苦的教学环境里,悉心地教着这些特殊的学生。
由于经济原因,王翠芳不得不让她的康复中心在长沙市“流浪”。她告诉记者,几年来,康复中心已搬了4次家,可她实在凑不起建所学校的钱来。如今的租用地每个月房租、水电费等需近万元。随着康复中心的发展,她和孩子们可能还会不得不继续搬家。“但为了能让这些小孩回到正常的社会,我会努力撑下去!” (编辑 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