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转达市民呼声 市长当场批示落实
本报讯 4月22日,本报邀请市人大代表邱奕谈和骆沙鸣做客本报,就“市民顺畅出行”和“孩子便利就学”等话题接听市民热线。昨日,在人大分组审议时,邱奕谈代表将本报读者反映的问题直接反馈给了市长,市长郑道溪当场作出批示;而市民反映给骆沙鸣代表的问题,他则以书面的形式向大会递交了建议。
邱奕谈:当面向市长转达自闭症患儿家长的呼声
昨日下午,市长郑道溪安排出半个小时来到晋江代表团听取小组审议意见。
市人大代表邱奕谈不失时机,“抢”过话筒,把上次来本报接听热线时群众反映的问题直接“端”给了市长:“鲤城区有一个自闭症患儿的家长想委托我向市长反映一个事情,她呼吁市政府能否出资办一个自闭症患儿的康复中心。这位家长告诉我,由于泉州没有专门针对孤独症的康复中心,她只好带着孩子四处求医,花费很大,由于孤独症患儿的最佳治疗期是3~6岁,一旦错过,再治疗就难了。现在她和几位家长自己办了一个这样的中心,来登记的患儿有30个左右,但是由于资金紧张,现在只能容纳10个患儿,我们市政府能否借鉴厦门、福州办一个康复中心!”
邱代表一口气说完了这第一件事,只见市长一边听一边作着记录。邱代表开始提第二件事:“有十来个外来工家长向我提他们的孩子入学难的问题。我认为外来工理应与本地儿童享受同等待遇,现在在晋江小学一年级入学儿童中,本地的只有7000多人,外地的有8000多人,超过了一半,妥善地稳定这支队伍,对泉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完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问题,邱代表接着又就发展职业教育提了几条意见。郑道溪市长当场作出批示:请市府办的同志将代表们的意见记录下来,再一一交到有关部门落实。
骆沙鸣:书面向大会建议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难
4月22日,与邱奕谈代表一起应邀到本报做客的骆沙鸣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将市民声音反映给了大会。
骆代表告诉记者,有几位市民不知从哪里打听到他的联系方式,还给他打电话提了不少建议。记者获悉,骆代表已就市民反映比较集中的外来工子女入学以及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向大会提交书面建议。
在《应把我市外来工子女的教育纳入城乡教育体系》建议中,骆代表指出,泉州市民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工子女除2.2%(约1600名)农民工子女在晋江三所外来工子弟学校就读以外,其余的均在公立学校上学,一些地方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超负荷运转。
为此,他建议建立分级分类负担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付体系,建立人民教育基金,将择校收费纳入该基金统筹使用。教育部门应与劳动部门共同及时掌握和科学预测外来工子女的数量变化趋势,及早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适龄子女的数量、公布以及变化的动态情况做好调查、分析,并与当地儿童一并考虑做好规划;可设立外来工子女入学卡,向社会公布各县(市、区)尚有容量的公立小学名单;学习广东省经验,凡外来工子女只要三年都在本地就读高中的,可视为本地户籍子女参加高考,平等竞争和录取。
交通方面,骆代表还建议“泉州市举行无车日活动”,比如可先在某双休日实行,市委、市政府应带头不乘机动车,以此增强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以及“生态化、绿色化”意识,促进泉州市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