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孤独症行为在遗传上不相关
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精神病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发现,同时出现在孤独症症状中的两类行为似乎是由两类不同的基因引起的。
这份报告是由Angelica Ronald博士、Robert Plomin教授和Francesca Happé博士共同发表于8月26日的Developmental Science上,有助于未来孤独症的诊断、治疗技术的提高,增加对孤独症症状的理解。
孤独症诊断主要依据两类行为:一类反应所受的社会伤害,如难以交朋友;另一类是非社会性的强迫性和重复性行为,如按照苛刻的常规程序行事。这两类症状都对儿童的成长有巨大影响。它们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行为,研究人员有目的地分别调查了这两种行为成分,而它们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孤独症症状中,现在还不清楚。
这项研究通过英国双胞胎成长研究(TEDS)收集到家长和老师对3,000对7岁双胞胎所作的报告资料。参加者完成一份专门为了评估社会和非社会行为的问卷,社会与非社会行为不仅是孤独症的特色,而且在普通人群中也存在。这些问题评估了双胞胎的表现行为有多大程度的不同,例如,如何体谅别人的感受,是否过于挑剔。
研究人员发现同卵双生的双胞胎(每个双胞胎有相同的基因)更易于表现出相同程度的社会伤害,举例来说,两个双胞胎受到的社会伤害要么都很大,要么都很小。这类双胞胎的非社会行为结果也是一样的。这表明,社会与非社会行为都是高度遗传的,也就是说,普通人中这些行为类型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社会和非社会行为是否受相同类型的基因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社会与非社会伤害并非高度相关,许多情况下是不相关的,Angelica Ronald博士说:“这项研究第一次表明,都存在于孤独症症状中的社会与非社会行为主要是由两套不同的基因引起的,孤独症含有几种截然不同的基因,因而“孤独症基因”这个词不恰当。这项发现对于DNA和脑部研究有重要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单独研究社会与非社会成分,而不是如传统诊断所要求的,儿童要有这两种成分才能诊断为患上孤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