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能力落后——多动症儿童的致命弱点
调查显示,我国城市6岁到11岁的小学生中,大约有4%到6%的孩子患有多动症。这意味着几乎每个班级中都会有患多动症的儿童,这也意味着几乎所有的教师一生中都会遇到患有多动症的学生。
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缺陷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在我国一直被叫做多动症,这个译法多少有些不准确。大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更注重的是该障碍的多动方面。我国学者正是由于在80年代初开始了解此障碍,才将其译为多动症的,随后多动症成为一个流行甚广的概念。
其实,多动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动到什么程度为多动?有些多动的儿童上课时却能认真听讲,他们可以一心二用。在临床上,多动概念并不能全面解释儿童的学习表现。
另外教育工作者需要能够有利于教育矫正的理论,而且70年代后,学习障碍的研究也开始向教育靠近。这些都促使研究者们开始注重从注意力缺损和冲动控制的角度来界定此障碍,他们认为注意力缺损和冲动控制比活动水平更容易测量。例如,道格拉斯曾建议用行为描述的术语来研究障碍儿童,如这类儿童不能安静地学习,难以控制冲动,不能保持注意以及唤醒水平不足等。而不能保持注意和难以控制冲动,是造成多动的原因所在。
正因为如此,后来美国的《精神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二版)取消了“儿童期活动过度反应”这一概念,并界定了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三个要素,即难以集中注意力、冲动和过度活动。1987年出版的《精神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则将此障碍定义为“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并列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目前,医学界和教育界都把此症叫做“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
其实,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可能是表面现象,此病症远比人们想象得更为复杂。上世纪90年代后,研究者更重视的是自我控制和行为抑制缺陷,认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落后是根本原因,因此曾建议将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定义为“自我调节障碍”。
一些家长经常问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说,注意力障碍儿童应当在游戏和玩的时候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可我的孩子看电视或玩游戏时,注意力特别集中,只是一到学习时就注意力不集中了,这是真正的注意力障碍吗?如果是注意力问题,为什么在玩的时候或者在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孩子却能专心致志呢!”
事实上,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注意力有问题的孩子,他们在所有的活动包括游戏中也是注意力不能集中和保持的,但随着人们对这一病症的认识加深,人们的看法有所改变。现在,专家越来越认识到,注意力障碍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
假定在游戏中,我们观察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是注意力障碍儿童,另一个是正常儿童,我们就会发现,两个孩子在玩游戏时差别不大,他们都会很兴奋和投入,也很快乐。但如果面对的是枯燥的学习任务,两者就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了。正常儿童似乎对学习不那么反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而障碍儿童则拖拉、磨蹭,效率低下,他们只是在学习时注意力不能集中,也就是说,如果某一活动是符合儿童兴趣或需要的,他们就不会存在注意力问题。而且这些孩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可能会比其他正常孩子更为投入和痴迷,更难以克制自己的迷恋。
这一事实表明,此症的关键不在于注意力过程的缺损,而是自我控制能力低下和自我管理的缺陷。正如美国研究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著名学者巴克利所言:注意力缺陷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机制是儿童不能抑制自己的行为,不能自控。
如果能够提高多动症儿童的自控能力,则所有让人头疼的行为就会得到改善。
那么,什么是自我控制能力呢?它对于注意力的保持为什么如此重要呢?人类有许多行为,大部分行为总是指向环境的,与自我控制无关,比如我们每天的吃饭、娱乐等。人类还有另一类行为,即指向或为改变自我以后的行为反应的可能性而产生的行为,这类行为就是自我控制的行为。
自控行为改变了原有的行为后果,是一种有意识的意志行为。自控行为的特点可概括如下:
*这一行为反应是指向个体自身的,而不是环境事件的。
*这种自我控制的行为是为了改变以后可能出现的行为反应。自控要求自己为以后的行为结果着想,不能只考虑当前的利益。比如,是先玩游戏,还是先学习呢?良好自控能力的儿童会选择先学习再玩游戏。
*自我控制的行为是为了相对长久的行为后果,而控制目前的行为。典型需要自控的行为是学习,学习对于儿童来说,不像吃喝玩乐那样,能够得到立刻的满足,但是,好好学习可以为将来获取一个好的物质条件做准备,学习是有计划性的,目的是长远的,需要儿童良好的自控行为。
*自我控制的行为中,相对于近期的后果,个体一定更偏重远期的后果。
*自我控制的行为一定是涉及需要满足的时间差,是一种现在与未来的联系。自我控制是现在与未来之间联系的桥梁和中介。
由此可见,自我控制总是产生于终止当前的对于我们有吸引力的、直接的活动,它总是为了一个更为长远的目标或更大的满足而终止眼前的小的满足。只有抑制这些当前的活动,才有可能使我们进行比较、记忆与决策。通俗地说,做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都需要我们具备坚强的意志,能够抵制一切诱惑,具备坚忍不拔、一心向前的精神。
实际上,自控能力不光有对行为的自控,还包括对情绪的自控。注意力障碍儿童不仅行为自控能力落后,而且情绪自控能力也不如正常儿童。他们动不动就发脾气,情绪波动很大,容易冲动,易发怒,容易与人发生口角,失败后非常沮丧。
美国学者巴克利认为,抑制反应功能的发展性落后造成了儿童自我控制缺陷。人的大脑神经接受刺激产生必要的兴奋,但与此同时,也要产生抑制,即抑制其他不必要的兴奋。“哪里有兴奋,哪里就有抑制。”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抑制自己的行为反应,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发了疯的钢琴,胡乱演奏。这种抑制是我们做计划和思考问题的前提。注意力障碍儿童在接受刺激后,不能适当地抑制或延迟自己的反应,而是倾向于立即做出反应,如观察一个数学题,他们没读完题就开始反应,结果自然有误差。
游戏与学习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前者能够带来立即的快乐满足,而学习造成的满足是将来的。玩游戏是人的本能,不需要预见,而学习则需要预见。游戏只需要人们按照现有快乐去做,争取更多的快乐,而学习则需要计划与策划,要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之,游戏不需要自我控制,而学习需要自我控制。
多动症儿童的抗拒诱惑能力低于正常儿童,此外他们的抗干扰能力也很差。
一项研究考查了69名被诊断为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和43名正常儿童,让他们先玩一种玩具,然后告诉他们当老师出去时不许碰这些玩具,然后老师出去三分钟。此时,在单向玻璃窗观察记录儿童的行为,观察的指标为儿童能延迟多长时间才触碰这些玩具和触碰玩具的次数。结果发现,注意力障碍儿童中平均触碰玩具的时间比正常儿童提早35%。而他们触碰玩具的次数为正常儿童的两倍。正常组的儿童能够使用一些延迟满足的策略来控制自己,如对玩具说话,数一数有多少玩具等。而注意力障碍组的儿童没有这样的策略。
此外,注意力障碍儿童的抗干扰能力也低于正常儿童。有这样一个实验:让儿童对颜色和颜色的命名进行快速联想。首先,让儿童辨认小方块的色彩,这些方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然后,让儿童读出印在黑墨水上面的颜色名字。最后,让儿童必须说出印有某一颜色名称的彩色墨水是什么。也就是说,即便是这个词表明的色彩的名字与彩色墨水不一致,也必须说出正确的名字。比如,某一红颜色墨水背景上写着绿这个字,你也要说出它是红色的墨水。在这种抗干扰实验中,注意力障碍儿童的准确性通常都比正常儿童差,他们通常需要更长的反应时间,并出现更多的错误。
总的来说,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似乎只是关心手头正在从事的快乐的活动,很少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活动。他们很少反省自己的行为,主要精力都放在不断地对环境事物做出反应。他们看上去简单、幼稚,没有什么焦虑和烦恼事,像一只快乐无知的小鸟。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提高注意力问题儿童的自控能力,则所有让人头疼的行为就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