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是难题
4岁的琪琪,会背唐诗,文字过目不忘,却不会说“我要吃饭”;10岁的小周有着极佳的钢琴天赋,智商达到103,然而和人交往时哭闹不安……这些都是孤独症症状,会语言却不能和社会交往,掌握知识技能却不能融入社会生活。
在今天上午闭幕的第二届上海自闭症康复论坛上,香港教育学院特殊学习需要与融合教育中心总监冼权锋呼吁:“自闭症儿童不应该全都去特殊学校,自闭症学生有很多技能和特征,应该提供多元化发展机会。”
融合教育是难题
在教育界,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是个前沿课题,而自闭症的融合教育则是一个难题。与聋哑、智障等不同,自闭症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行为和社交障碍,正常就读难度很大。
据了解,我国学龄期的自闭症儿童一般有三个出路——第一是特殊学校,对自闭儿就读实现零拒绝,但无法针对自闭儿实现个性化教育;第二是普通学校,需要是高功能自闭儿,入读门槛也比较高,据粗略估计,目前在上海就读普通学校的自闭儿约百人,学习效果因人因校而异;三是重度自闭症患儿,散养在家,需要家人的庇护。
吸纳了自闭症学生的普通学校,往往不愿意声张。就读于浦东一所小学的自闭儿明明,在校期间得到了老师的悉心照顾,生活和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明明妈妈想通过媒体表示感谢,没想到却被校方婉拒。
有关人士认为,普通学校对于自闭症融合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误区,认为自闭儿行为怪异、智力低下,因此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辅导意愿。此外,老师们没有接受过自闭症相关教育课程培训,缺乏专业支持而无法胜任该工作,学校管理者也担心自闭儿的入学会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影响正常学生的学习。
推行是大势所趋
论坛的主办者、上海爱好儿童康复中心院长杨晓燕认为:“自闭症融合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
不再让自闭儿在隔离的特殊环境中学习,而是让他们回归到普通学校,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相结合,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改善。让自闭儿融入到正常孩子的群体中,有助于个人发展、消除歧视、保障个人权利。
当然,自闭症融合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个别差异的高期望值教育,需要让老师获得必要的方法培训,还应有社会环境、个别化教学、支持体系的建立,在中国,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但是,与会的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和家长一致认为,融合教育是大势所趋。
冼权锋介绍说,中国政府于2008年加入了《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同年该《公约》在香港生效,对特殊教育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公约》确认残疾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应确保残疾人不因残疾而被排除于普通教育系统之外。如今,推行融合教育已成为香港的教育政策和发展方向。
“融合”不是万灵药
融合教育可以把自闭症孩子培养成什么样?能让自闭儿完全康复吗?
美国爱荷华大学特殊教育学威廉·塞里恩教授指出:“成功的融合教育包括许多关键因素,但这不是神奇的万能药丸,每个孩子的环境和个性不同,需要个性化的解决办法。”
青岛市自闭症研究会理事长方静表示,由于自闭症谱系多样,智商和功能有高有低,但是,85%的自闭症患者都伴有智力问题,只有15%的自闭症患者智商正常,少数人拥有天才般的“孤岛能力”。
即便是那些“天才”,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上,仍然是“残疾人”。方静的儿子石头21岁,是一位高功能自闭症患者,从小就读于普通学校,目前在念大学本科二年级,可是他的行为和人际交往仍然有问题。
因此,虽然融合教育给予了自闭症孩子平等教育的权利,给了他们发挥潜能和才华的平台,给了自闭症孩子成才的机会,但是,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设定目标,否则会给老师、学校和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长期从事自闭症社会融合研究的甄岳来表示,少数自闭症患者可以一路读到大学,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可以用简单劳动养活自己,达到社会自立、生活自理的目标,而30%的重度自闭症患者,通过融合教育只能改善症状,减低护理难度,仍然需要终身庇护。
“融合”并非“混合”
几乎每一位与会人员都谈到,“融合不是混合”,并不是把自闭儿放在班级就是融合教育,否则“随班就读”就成了“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真正的融合教育,是一种合适而有效的教育。
即便是公认为融合教育走在前列的美国,为自闭儿争取“合适”教育的权利仍然没有结束。威廉·塞里恩教授认为,要做到合适有效的教育,就需要合作和时间,多一点互相交流和学习。
一直致力于融合教育的香港,对于以何种教育方式来培养自闭儿,常常是争议和矛盾的课题。因为合适而有效的教学,往往需要周详计划和编排,老师在紧张的课程下,往往不能投入太多时间和精神,去实践与自闭儿交往的技巧,老师也害怕过度迁就融合生,破坏整体的公平性。
台湾地区虽然没有特殊学校,特殊儿童全都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但是从1999年起在普通学校设立了资源班和巡回辅导,目的就是在于让功能较低、学习能力较差的自闭症学生,可以从普通班脱离出来,在资源班接受合适的教育。
学龄前更加重要
由于我国自闭症融合教育起步较晚,更多的探索集中在了学龄前儿童身上。在此次自闭症康复论坛上,几乎都是自闭儿康复机构关于学龄前儿童融合教育的摸索。
目前,我国普通幼儿园缺少正确的认知和专业支持,能够接纳自闭症儿童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少之甚少。
与会人员几乎都认为,学前融合是学龄融合的基础,学前融合的优势在于对象的小龄化。
这也和自闭症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的康复宗旨不谋而合。威廉·塞里恩介绍说:“通过早期干预和教育,教给他们融入教育的基本技能,比如听课、模仿,提高接受能力和表达表达,培养自理能力,有效的早期干预必须有强度和有效性,促进语言思维和学习的能力。”
威廉·塞里恩举例说,2岁的库克没有任何语言能力,要他停止玩耍时,总会出现很强的吵闹行为,经过每周20小时高强度行为治疗,他听从基本指令,一年后学会了25个词汇,学会“帮我”“我要”等短句和短语。在随后两年,大小便自理,逐渐消除融入到正常环境的障碍,5岁时拥有随班就读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