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中家长的心态问题
普通学校的孤独症孩子,家长的主导心态是“教”,而进入特殊学校的孤独症孩子,家长的主导心态则是“养”,主要的并不是期待着孩子学会什么,而是解决孩子需要有一个去处和安置。在特殊学校里,因为较少与学校环境的激烈碰撞,家长会比较心平气和,更加倾向于接受孩子的客观障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会比较低,这种状态下,孩子的康复潜能很可能得不到有效地挖掘。有的家长感慨地说:“其实,特殊教育更加不适合孤独症孩子。”
·普通学校就读的孤独症学生的分类到了入学年龄,如果对孩子自身的能力进行评估,每个孤独症学生都有社会性发展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两项主要指标,按照两项的总和,我们可以将到达学龄阶段的孤独症孩子分为:
(1)较好程度——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智力发展正常,社会功能障碍较轻;二是智力发展正常,社会功能障碍中等。这部分孩子可以完成普通的9年义务教育,他们中的一部分还能够接受高中教育,甚至能完成高等教育。他们可以实现独立就业,最终实现社会生活自立。这部分人数较少,估计不超过孤独症整体数量的20%。
(2)中等程度——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智力轻度落后,社会功能障碍较轻;二是智力轻度落后,社会功能障碍中等。他们基本可以完成9年义务教育过程,而后续教育应该选择职业高中、各类技术学校。不适宜上普通高中。适合他们的高等教育是民办大学,最好是高等职业教育。他们可以实现辅助性就业,可以做到社会生活自理。需要说明的是:在就读和就业过程中,给于这部分孩子的辅助力度要超过程度较好的孩子。这部分孩子的数量要大于程度较好的孩子,约为孤独症群体的30%左右。
(3)中下程度——智力明显落后,社会功能障碍中等以下。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在辅助的情况下可以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但是,他们不具有在普通中学接受教育的能力,义务教育的后几年,他们很可能在特殊学校完成。实现家庭生活自理是这部分孩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