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误区之自闭症孩子到底该不该上学
引言:
“自闭症孩子到底该不该上学”?这是一个鸡同鸭讲的伪问题。
【提问的方式】
自闭症的孩子到底该不该上学?这是目前社会讨论的最多的一个话题。有问题就一定会有意见的分歧和争论。即使是无利益纠葛的第三方群众,也泾渭分明的分出了上学的“坚决派”、和“反对派”。坚决派往往更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用宏大的社会公平理论指责“反对派”的自私与无视公平教育的主流价值观。而反对派多以实例论证,在某些家长的印象中,自闭症孩子都是打同学、打老师,大声哭闹的学生。他们指责这些孩子的家长为了能达到随班就读的目的并不考虑自己孩子对其他孩子的影响,“你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如果伤害到别人,就是一种恶权利”,同样是自私行为的表现。双方看似辩论非常激烈,但却是鸡同鸭讲,谁也说服不了谁。许多辩论也通常是这个路数,看似针锋相对,各有各的道理,但双方并无实质性交锋,往往是自说自话。究其原因,正反双方讨论的问题本身就是个伪问题。
我们知道真正自闭症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与外界没有任何交流,也就是医生口中的重度自闭症,最终走向智障,是智障的一种成因。这样的孩子儿童期到成人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何谈上学呢?类似同样的问题:自闭症遗传吗?真正自闭症患者与父母都没有沟通交流,如何谈恋爱、结婚?既然没有事实婚姻维系的可能,因此更谈不上生子和遗传;还有自闭症孩子长大后适合什么样的工作?真自闭症都不能独立生活,对于工作想法未免太奢侈了……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写到这会有人反驳:你难道没看见大批在幼儿园、中小学甚至工作岗位上的那些自闭症人群吗?我们说,在提问前先要搞清楚那些孩子是不是都是自闭症,还是有其他的发育障碍,这些障碍严重程度如何,适不适合上学,如何上学。因此把问题问对比给出答案更重要,如果问题都不是真问题,答案本身就没有意义。所以提问的方式如果是:什么类型、什么程度的发展障碍儿童可以或不适合上学?那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问题了。
【欧美的方法】
在欧美国家,即使一般轻微的发展障碍儿童也无法从医学上进行有效医治,于是在没有更好方法选择的情况下,融合教育被认为是最人性、最无害、效果最佳的方式。一些程度很轻的障碍儿童在长期融入普教课堂后会在认知、规则、天性以及自身能力方面有所收获,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后症状会有所减轻,成人后可以自理基本的生活,有些孩子甚至完全回归为正常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接受公立教育以及和正常孩子在一起的权利是欧美融合教育的目标,整个成长期的连贯性和社会包容性是成功的关键。尽管欧美国家的融合教育同样对于中、重度儿童收效甚微,不能改变其最终的生存状况,但其融合教育理念和弹性的校园环境可以包容这些孩子,不会让这些孩子在融合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进而有机会改善孩子成人后及其家庭的生存质量。因此收效甚微和呆在家中放弃希望是正反两个方面,中间的距离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国内的现实与无奈】
国内的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了。如果一个2岁的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倾向或疑似等),或说有发展障碍,家长带着孩子四处奔波训练一年后,无论结果如何,家长都希望通过上幼儿园和小朋友接触达到融合的目的。一般私立幼儿园勉强可以接收,但幼儿园并没有专门的人员和体系对他进行弹性接纳和用正确的理念、方式进行融合,往往是这个孩子仍然远远的、孤独的躲在角落里继续重复着玩着他自己喜爱的玩具。因为没有能产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到4、5岁时与其他孩子相比会出现明显的差距,并越来越明显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所带来的压力。北京房山的一个孩子评估为中度发育迟缓,两年前她妈妈为了给儿子进行融合教育自己投资开了一个幼儿园,并聘请ABA老师当园长,如今孩子不但没有融合成正常儿童,情况反而越来越糟糕,根本无法上学。
如果这个孩子能在幼儿园“混”到小学学龄一般已经是能力比较高的了。继续走下去将面临更困难的问题:上类似培智学校这样的特殊教育学校在家长心中几乎等同于放弃,普通学校的特殊班更是凤毛麟角一位难求。因此最可行,也是最被家长接受的就是随班就读了。往往此时的家长万分焦虑,恐怕孩子上不了学,因为随班就读已经成为他们最后的一根稻草。之前一般没有学校愿意接收这样的孩子,但现在的学区政策已经使孩子能勉强上学。家长们期望孩子通过和正常孩子在一起可以避免社会隔离带来的社会交往性差,且希望孩子可以产生社会意识并有机会成为一个正常儿童。但事与愿违的是,只有极少数轻度发展障碍且适合融合的儿童通过随班就读自然的成为接近正常的孩子,而决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模仿能力、知识的接受和运用能力只有正常孩子的百分之几,也就是即使和其他孩子在一起也不会有很大进步,微乎其微的成长并不能抵消孩子继续落后的速度。比如别的小朋友看一遍就会的他要看十遍也无法吸收、总结和运用,甚至根本不去看。长此以往的此消彼长更会产生更大的能力鸿沟。还有的某些发展障碍儿童有着让人难以接受的逆反行为,他们很难融入同学之间,甚至可能遭到唾弃、殴打,人生的挫败和对环境的恐惧不断侵蚀孩子幼小的心灵。最后的结果是越来越落后,越来越孤僻,直至无法继续学业,更有甚者因为巨大的压力得了精神分裂。而此时孩子最好的介入年龄已经错过。
【融合的能力】
孩子在森熙训练的家长们同样也会遇到这个问题,转了一大圈快到了学龄才遇到森熙,训练几个月有效果但还没有到回归的标准,但开学的日子到了,走还是不走呢。此时上学是家长最大的需求,甚至要求孩子上幼小衔接班,提前学习,唯恐错过一年级的起跑线。但往往上学的结果是发现孩子即使上了幼小衔接提前学习了一年、即使勉强呆在学校甚至可以呆在课堂,但所有的学业仍然几乎全军覆没,有的在学校成为问题少年,有的更加胆怯没有自信。个中原因除了社会的教育体制和融合教育的理念缺位外,最重要的是孩子没有达到融合的能力,也就是没有产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孩子不能从融合中受益,只会带来更多的挫折感。发展障碍是否可以回归校园是要看孩子是否具备和其他小朋友差不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看是否及龄或是否到了开学季。
只有将孩子的理解力、控制力提升到正常儿童水平或接近正常儿童,上学或是说融合才有意义。森熙有一个《训练回归分级评价表》,要求孩子通过一个阶段的密集训练至少达到第20级,才能回到校园,后面才能通过融合向森熙分级表的第29级(可以建立友谊)攀升,这个阶段融合才有意义,才能彻底改变孩子今后生活,否则就是在随班“混”读,就会越落越多,越来越没有信心。
【附文:坚守的困惑】
坚持让儿子在普校完成9年义务教育,唐唐的妈妈迷惑了。“我开始怀疑,这些年我的坚持,是否真是为他好。”
唐唐8岁时进入片区的小学就读,但学校没同意陪读,他独自在学校读书,教室外没有陪读小姐姐的守候。
唐唐总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四周没有同学。
躲在学校长廊里,唐唐妈看到儿子笨拙地伸出手,主动和路过的同学说话,第一个同学害怕地躲开了,第二个同学又躲开……唐唐伸出的手和肩膀在颤抖,怒目圆睁。
他的情绪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他曾冲出教室,跑到邻班教室大骂老师,也曾拿起小石头砸同学。二年级,唐唐被10多名家长联名劝退。唐唐回到培智学校学习一年,一年后返校。但五年级时,他突然在班里把全身衣服剪成布条。
读初中时,唐唐在厕所被同学欺负,他变得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在学校的唐唐经常焦虑,严重时见人就紧张,浑身打哆嗦,嘴里不停发出怪声,脸上青筋暴起。
“老师和同学并不缺少爱心,只是不懂得怎样与唐唐交流。”唐唐妈感觉,尽管儿子在普校完成了9年义务教育,但这样的融合教育并不成功,很快又被职校劝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