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儿融合中“卫星班”模式有哪些经验?
21世纪以来,世界特殊教育以“让特殊儿童少年在最少限制环境下学习并获得最大的教育成效”为主张,向着融合教育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的浙江省,也也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与国际特殊教育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多元安置体系,让特殊儿童少年能融入普通学校,为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为此,省教育厅颁发《浙江省特殊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实现融合教育常态化”,“扩大‘特教学校+卫星班’的特教布局”,为全省特殊儿童提供新的融合教育路径,使“卫星班”成为浙江融合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一、卫星班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0世纪90年代中期,浙江省特殊教育就兴起了“随班就读”热潮。2004年开始探索“资源教室”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2年颁布了《浙江省教育关于进一步加强轻度障碍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资源教室设备配置建议标准”,并由省级财政安排省级示范性资源教室建设项目,推行资源教室建设。2013年起,省级财政先后投入资源教室建设经费5100万元。在此项目带动下,全省进入了资源教室建设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中小学和幼儿园已建有资源教室近千个。为发挥资源教室的功能与作用,2012年起,浙江举办了多期资源教师省级培训班,有近800位资源教师接受了培训学习,掌握了资源教室运作的理论、技术以及进行资源教室规划、管理、运作和个案干预的基本操作能力。为加强全省特殊教育质量管理,进一步推进融合教育发展,2015年,浙江将原有的视障、听障和智障3个省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合并,成立了“浙江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指导全省随班就读与资源教室及特殊教育工作。各市、县也相应成立了二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强化地区随班就读的巡回指导。
作为省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我们始终考虑如何进一步发展“最少限制”的教育模式,努力探索融合教育新的增长点。我们重新审视了“特教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三类安置方式后发现,在特教学校就读的部分中度障碍学生也有可能适应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环境。如果学生有需求、家长有意愿,再通过政策与机制创新和条件的创设,这类学生就完全有可能到普通学校学习。于是我省提出了“卫星班”这一新的融合教育模式。可以说,卫星班能让更多的中度障碍儿童到普通学校接受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是符合特殊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二、卫星班是异于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新形态
卫星班是特殊教育学校附设在普通学校的班级,是特殊儿童从特殊教育(学校)走向融合教育、让残障学生平等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桥梁。卫星班的学生是特教学校中适应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他们有能力在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环境中学习成长,而且他们本人有需求、家长有意愿。卫星班分完全融合和部分融合等几种方式。卫星班教师由特校和普校的骨干教师组成,卫星班享有特校和普校双重教育教学资源。
但是,卫星班和随班就读也有所不同。第一,教育对象不同。随班就读主要是轻度障碍学生,而卫星班学生主要是特校的中度障碍学生。第二,学生所属不同。随班就读学生是普校的学生,学籍在普校;卫星班的学生是特校学生,学籍在特校。第三,专业支持不同。随班就读的专业支持主要来自普校,特校或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提供巡回指导。卫星班的专业支持来自特校和普校两方面,特校教师负责教育教学工作,还有康复教师指导和协助康复训练,卫星班学生也可以回到特校接受康复训练。第四,管理主体不同。随班就读由普校负责管理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卫星班由特校和普校共同管理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其中特校负责个别化教育以及专业管理,普校负责教育教学日常管理。
三、卫星班给特殊教育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一)拓宽了融合教育渠道,给特殊教育注入新活力
随班就读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融合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但特殊教育专业支持获得相对困难;卫星班有融合环境也有专业支持,能较好保障融合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卫星班拓宽了融合教育的渠道,扩大了融合教育对象,中度残疾儿童能平等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特殊教育发展增添了活力。
(二)拉近了普校与特校的距离,影响着教育人对教育的新认识
卫星班首先是特校与普校的“融合”,卫星班的管理工作需要两类学校共同参与,共同为障碍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卫星班模式使融合教育真正扎根于普通学校之中,改变了普通学校领导与教师对特殊学生和特殊教育的认识,进而影响到教育理念的更新,逐步建立“融合校园”的大局意识,从战略高度构建学校融合文化,促进全体师生及家长乃至全社会对特殊儿童的了解、接纳及支持,让“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在同一个校园快乐学习、共同成长。
(三)促进教育观念转变,引发了对特殊教育学校重新定位的思考
在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特殊教育学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卫星班模式的推行,使一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障碍学生有机会融入普通学校。为了适应这种发展,特殊教育学校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自身角色与功能,以适应融合教育对特殊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是转变融合教育观念,重新认识特殊教育学校存在的意义。特殊教育学校作为一种安置机构,要与时俱进,要从特殊儿童自身发展与需要出发,遵循融合的理念,变革管理模式,为特殊儿童提供支持服务。在未来特殊教育发展进程中,特教学校要向区域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发展,为本地区融合教育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及行政管理者提供必要且恰当的支持和服务。
其次要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特殊教育服务能力。将来,特殊儿童享受的医疗康复服务越来越多,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要依托政府支持,改革学校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逐渐丰富学校自身功能,从单一教学功能逐步转为多功能的资源中心。
卫星班是融合教育的一种新尝试、一种新选择。只要理念到位、保障措施到位、操作实施到位、卫星班就一定能成为融合教育的新常态。
顺应特殊教育走向融合的发展趋势,为让更多的残障儿童少年回归主流,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与普通学生一起成长,温岭市明确“定点提升、扩面推广、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以省卫星班、市卫星班试点学校为定点提升,区域范围内的特殊儿童每周2天融入普通学校;特殊儿童从学前、义务教育学龄段到职业高中与普通学校全员融合进行扩面推广,每月第三周周三为全员融合日;以“全纳的角度思考、融合的方式推进”实施卫星班工作。强调尝试时突出“融”,实行时突出“实”,发展时突出“思”。
下面以省卫星班试点学校(泽国三小)为例,介绍温岭市卫星班的相关工作经验。
一、制度先行,奠定卫星班学生随班就读融合发展的基础
(一)依法促教,普特融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可见学校的发展得力于领导者的思想引领和理念提升。温岭市从源头抓起,规范教学,先后制定《卫星班工作管理篇》《卫星班教学管理篇》《卫星班德育管理篇》《卫星班后勤管理篇》《学校融合教育工作细则》等制度。
(二)依规学习,奖罚有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从文明就餐、文明集会、文明礼仪等方面分别制定了低、中、高年级的《卫星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评价表》和《卫星班学生一日常规》等行为准则,让卫星班学生能形成做人的基本道德和规范,做一个文明人,让文明成为习惯,让习惯更加文明。
二、弹性学制,打造卫星班学生随班融合发展的框架
(一)就近入学,招“五类学生”
学生参与是实施融合教育的重要目的。依照义务教育招生政策的就近入学原则和温岭市阳光招生政策,遵照家长同意、学生愿意、接送方便的原则,泽国三小卫星班的学生来源主要有:户籍在牧屿片的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学生(义务教育学区范围);户籍在泽国镇范围内的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学生(随班就读中心学校管理范围);泽国三小送教上门的学生;泽国三小中度残疾的随班就读学生;校区内中度残疾的随班就读唐氏综合征学生。
(二)按需配资,聘“五融教师”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在融合教育中扮演着“融合者”的角色,肩负着“融合者”的使命。教师是融合教育的执行人,也是融合教育的行动者,履行“融合者”职责与使命的程度,直接影响融合教育的质量,甚至决定着融合教育的成败。卫星班的教学由首席资源教师、专职资源教师、特教专业教师、热心特教教师、特教跟班教师来共同完成,目前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已分配2名特教专业的教师在泽国三小。教师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同时对卫星班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弥补教师间的个体差异,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达到效果最优化。
(三)弹性学制,按“五双发展”
1.双档案管理,共同发展
卫星班学生每人都有两份档案。原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和随班就读学生都有一份温岭教育局的“微管理”系统下的电子档案,包括学生信息、个别化辅导、成长荣誉等,送教上门的学生也有包括学生基本信息、送教情况、综合评价等方面的电子档案。卫星班学生还有一份纸质档案,包括卫星班学生关爱档案和卫星班学生关爱手册。关爱档案中有他们的个案分析、个别化教育计划、团队教学实施方案、补救教学实施方案、康复训练情况、个训辅导情况、亲子教学实施方案、转介入和转介出原因分析、接收单位和资源教师原因分析等,还收集他的同伴互助、性格特征、爱好特长、成长故事等资料。
2.双学籍制度,多方发展
每个卫星班学生都建有两份学籍档案,除了与普通学生相同的学籍外,又为他们设立特殊教育学籍,为他们建立特殊教育档案,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到身心发展、行为习惯,尤其是教育过程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记载。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及时了解卫星班学生的动态变化,有利于及时修正学习内容和补救措施,有利于卫星班学生的多方发展。
3.双课表教学,按需发展
每学期开学初,卫星班全体融合教育教师通过与家长的谈话、与卫星班学生的谈心、教师间的教研和探讨等方式,从感知觉、动作能力、生活自理、沟通、认知、社会技能、特殊行为等方面对卫星班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再由资源教师、融合教育班级教师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教师一起进行科学的诊断、测评之后,准确了解卫星班学生的基本情况,为他们制订一张符合他们发展需要的个性化课表。如:张某某,2005年8月24日出生,智障二级,伴随障碍有肢体不协调、口齿不清晰、听力障碍,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四年级。经卫星班全体融合教育教师评定决定其文化课和技能课的融合放在二(五)班,依照他的动手能力和康复情况,将他在资源教室的功课安排了淘宝e家、创意工坊、电脑基础、文化课个训、感统个训、康复训练等。
4.双评价策略,健康发展
绿色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学业成绩和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提出了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3]通过转变评价目标、细化评价内容、放宽评价主体、创新评价方式等,在多元、及时评价的同时,让卫星班学生真正受益,架起良性发展的桥梁。如在课堂中进行当场评价,及时量化,能极大地提升卫星班学生的自信心。
5.双平台措施,多方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1)融入班级,集体荣誉有“我”的一份
课外活动是融合活动的助推剂,班队会、运动会、书画比赛等,都能成为普特融合学生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在活动中普特学生相互尊重、建立友谊、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卫星班学生有更多与普通学生接触的机会,有了向普通学生学习与交流的空间,自信心得到提升;同时,使普通学生更加珍惜自己健全的身体,培育起仁爱之心。
(2)发挥特长,班级添彩有“我”的一份
卫星班学生的教学遵循扬长避短的原则。为让他们的特长闪耀出最大的光芒,学校的各项评比活动不能少了他们的身影。如每年5月温岭市都会举行随班就读学生书画手工比赛,泽国三小5月就设立开心少年之手工之星评比,在全校范围内展开推选、评比,不少卫星班学生脱颖而出,为班级、学校争了光,更是给自己增加了自信心,带给生活更多的乐趣。
三、多元课程,构造卫星班学生随班融合发展的核心
(一)因材施教,设“五类课程”
1.融合课程,走进生活
融合课程是实施普特融合教育的载体。学校为卫星班学生制订了浅显易懂、情境丰富的选择课内容,注重在体育、美术、音乐、劳技等操作性、活动性强的学科中开展融合教学。
2.康复课程,健康成长
学校配齐配足感统训练器材,选派特教专业教师外出参加感统训练培训,为每一位卫星班学生量身定制感统训练课程。
3.个训课程,知识补偿
个训课程主要是口语训练和简单生活化数学,进行日常生活交际用语的辅导或借助计算器等工具进行数学生活化的应用,在讲解中做到口语与形象示范相结合,语言表达与态势表情相结合。
4.开心课程,扬长补短
学校开设多门开心课程,如:富有地方特色的鞋艺小匠、玲珑纸艺;蕴含生活常识的淘宝e站、知味小屋;体验日常礼仪、生活自理的童心小筑;进行手工操作的创意工坊、塑形淘吧、奇幻彩泥;感受农耕体验的开心农场课程;将环保制作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乐色梦工场。
5.疏导课程,自信阳光
绿色评价要将阳光洒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培养孩子正直、善良、勤奋、进取、自信、阳光的品格,而这样的努力方向是每个学科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因此在评价指标上,可以将孩子面对困难的态度、合作的态度、与人交往的态度等纳入其中。这样持续不断地正面引导,促进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
(二)有序教学,依“五套教材”
1.依融合教材
学校按照卫星班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选择适合的随班融合教育教材,包括人教版和浙教版的各科教材,如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体育、科学等。
2.依技能教材
主要为泽国三小自主开发的《开心课程》系列教材,内容涵盖劳动技能(开心农场)、生活自理(童心小筑、雅行礼居)、模拟生活(淘宝e站)、生活体验(知味小屋)、手工制作(创意工坊、塑形淘吧、奇幻彩泥)、地方产业(鞋艺小匠、玲珑纸艺)、环保制作与创新科技的
融合(科技e家)和特殊教育学校开发的劳动技能教材。
3.依康复教材
学校根据学生情况选用感统训练教材(动感地带、玩转多米诺、感统训练)以及感统训练评估体系。
4.依个训教材
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泽国三小和特殊教育学校联合研究开发了口语和数学教材,体现了口语化、生活化的特征。
5.依疏导教材
学校还选用心理辅导和心理游戏教材,包括沙盘游戏、心理游戏等。
(三)学有所成,培“五能少年”
让每个特殊需要学生,迈出校门,最后融入社会,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依托互联网+,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然人,开启就业创业的新途径,是每个融合教育学校和融合教育工作者奋斗的目标。学校融合教育努力的目标,是培养五能少年,即能健康生存、能生活自理、能独立生活、能自力更生、能就业创业,这也是开心娃们、资源教师们的共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