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融合教育的三个需要,这一点至关重要
2016年8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提出要“大力推行融合教育”。2017年1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颁布,再次将“推行融合教育”写入其中,作为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全面提升教育发展共享水平的举措之一。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74号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融合教育”。将融合教育连续写入政策文本,彰显了国家推行融合教育的意愿与决心,也必将有力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但融合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融合教育深入推进的初期,确立融合教育的发展方向、明确融合教育的推进路径是实践的当务之急,也是融合教育自身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
“ 融合教育 需要立足于当代随班就读实践 ”
融合教育不是一个新兴的词汇,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融合教育运动,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到了20世纪90年代,Inclusive Education思潮兴起,将融合教育推向世界,成为席卷全球的教育潮流。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融合教育实践,即我们本土的随班就读。我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行随班就读,将盲、聋、轻度智障等残疾儿童放入普通学校普通班接受教育。经过30余年的班就读政策推进与实践探索,我国大量残疾儿童得到了受教育机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随班就读已经成为我国对残疾儿童实施教育安置的主导方式,也成为国家教育政策话语中的固定表达之一。而近几年来,在理论研究层面,在话语表达方式上逐渐有一种转向,即融合教育这一概念开始取代随班就读,成为更愿被接纳和广泛使用的词汇。这种使用方式也对政策制定产生影响,融合教育最近几年开始正式进入到国家政策文本中来。
在笔者看来,导致这一“转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融合教育从教育公平和人权出发来审视当代的教育改革,要求教育要满足“所有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需要,它的理念和理论彰显着对当代世界教育改革新的理解、认识和目标的回应,代表着国际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使用这一概念更容易与国际社会的研究保持一致,更有利于国际教育间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其二,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对融合教育概念使用的这种倾向性,实则表达着对我国随班就读实践现状的反思与批评,反映出对目前随班就读质量问题的担忧和不满。和国际范围内的融合教育理念相比,我们的随班就读教育对象范围过于狭窄,主要限定于视障、听障及智力障碍等类型的残疾儿童;我们的随班就读质量问题堪忧,随班混读现象依然严重。用融合教育来替代随班就读,意味着更高的目标与要求,意味着我们需要以融合教育的理念来审视和指导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融合教育”来取代似乎“过时”的“随班就读”时,不能将融合教育单纯地理解为一种完全超越随班就读的独立存在,尤其是在区域政策制定层面不能采用过于激进的方式推行融合教育。譬如,对于融合教育所提倡的面向“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我们当前是否可能做到?仅就残疾儿童教育而言,我国开展随班就读30余年来,在实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我国仍有大量残疾儿童无法入学,而已经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面临着越发突出的教育质量问题。当前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发展中面临的这些实践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向面向“所有有特殊需要儿童”的融合教育迈进只能成为空谈。
推进融合教育,需要理性认清现状,进行合理规划,它应是一个渐进过程。目前,我们更需要将融合教育视作一种指导随班就读深入发展的理念与目标,将踏踏实实地深入探索和解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规模和质量问题作为当下推进融合教育的核心举措。
当然,这并不否认除了随班就读之外,我们还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融合教育模式,譬如特教班、卫星班等。但如果脱离了当代中国随班就读已有的实践基础、实际问题及需求来解读融合教育理念和讨论如何推进融合教育,只会使融合教育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成为美妙的空中楼阁。
“ 融合教育 需要普通教育的变革 ”
融合教育不仅是一种关乎教育发展方向的理念,更应是涉及具体教育改革举措的实践。当我们将融合教育的讨论从观念层面转向实践层面时,必将面临一个现实问题的挑战,即融合教育在实践中应以谁为主来推进?它关乎融合教育的推进路径与方向,是有效推进融合教育必须要回答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这一问题在当前随班就读实践中已有彰显。国内推进随班就读30余年,实践中的质量问题越发凸显,根源是什么?很多研究将其指向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因而呼吁要不断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为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提供更多支持,形成有效的支持系统。无疑,支持保障体系的完善必将会有力推动随班就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践层面中面临的一些安置、诊断、康复训练等现实问题。然而,这种发展策略却没有触及当前随班就读矛盾问题的核心。
当前随班就读发展的主要矛盾是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普通学校现有随班就读办学水平之间的矛盾。从内外因辨析的角度来看,普通教育是影响随班就读发展的内因,起到关键作用;支持保障体系是影响随班就读发展的外因,是外在的辅助支持手段。如果将发展重心只放在支持保障体系的建构,而非以普通教育为核心的变革上,我们很难彻底解决随班就读发展的质量与水平问题。因为很显然,随班就读虽然是关于残疾儿童教育的,但普通教育是随班就读发展的主阵地,残疾儿童是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如果普通教育不把随班就读作为其分内之事,而仅仅依赖外在力量的推动,随班就读发展必定是事倍功半的。总体来看,普通教育依然是普通教育惯常的样子,它的评价体制、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师资配备等,并没有为残疾儿童进入普通教育环境中做好充分准备,而多是消极接纳和被动回应。随班就读规模越大、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的人数越多,这种矛盾就会越发凸显。
推动融合教育必须首先从理念上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从西方国家融合教育多年的实践来看,以普通教育为核心进行教育的整体变革是重中之重。1994年的《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提出了推进融合教育的基本举措应是建设融合学校(全纳学校)。而这类学校是以普通学校为基础的,要求普通学校要能够考虑到不同类型儿童的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使他们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们吸收在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也就是说,融合教育是以普通教育为基础、以普通学校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运动。
我们的融合教育推进,也必须要实现这种根本的推进路径的转向,将融合教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通过推动普通教育的变革,来解决大量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教育环境、提高融合教育质量的发展路径上来。普通教育变革的同时,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转型,是以特殊教育为主的专业支持保障体系的构建。融合教育的推进,是一个以普通教育变革为核心、以支持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辅助的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其中,普通教育、普通学校的变革是前提与关键。甚至可以明确地说,不确立普通学校在融合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与职责,不推动普通教育的整体变革,就没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融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