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教学
生活中的教学
----记和淞生活中的零距离接触
写于2006年11月25日
第一次和淞淞单独在一起的时间是2006年的11月18日的周六下午,给淞爸爸约好后,下午淞的爸爸和妈妈就把淞送到了机构,我已经准备好了篮球准备带他去公园打篮球,就是机构附近的马甸公园。
我把袋子和篮球拿出来,问他“和郭老师一块去马甸公园打篮球好吗?”他说“好”,接着我又问“我们把篮球放到哪?”于是我主动把袋子撑起来,他把篮球放进了袋子,我说“把篮球放到袋子里”,他并没有说一遍,我又说“你帮老师提袋子,老师背书包好吗? ”他说“好”于是我们就下了楼。
在要和他爸妈分别时他不肯,但不表达,只是死死拽着爸和妈的胳膊,,后来我和他比赛跑步,并喊着:“一二一”吸引住了他的注意力,慢慢的落下了他的父母,终于肯跟着我走了,于是我开始了我的随机教学。
到马甸公园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清洁工人叔叔,我问他“这是谁呀?”他不知道,只说“扫马路”。我告诉他,这是清洁工,让他认识职业,我说“叔叔在干什么?”他说“叔叔在扫马路”只是有时声音较小。
我们走到桥上,看着许多的汽车来来往往,我问他“桥下面什么在跑?”他说“汽车”我故意做出吃惊的样子说“路上有许---的----?’他说“许多的汽车”,我和他停下来一块观察汽车,随后来了一位小弟弟,我问他“看后面是谁?”我辅助说小弟弟,接着我问“小弟弟在干什么”他说“小弟弟在走路”。
来到了马甸公园的门前,我指着“马甸公园”四个字问他“淞淞我们要去哪?”“去马甸公园”我又问“去马甸公园干什么?”我指了指袋子里的篮球,他突然说“打篮球”,于是我就故意快跑,他就追我,并叫着“郭老师,郭老师”我告诉他“你说郭老师你等等我”于是,他边追我边说“郭老师你等等我”反复说了几次,于是我停下来,一会儿,我又跑,他突然说“郭老师,你等等我” ,其实对于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只要我们叫他反复练习,并且在情境中教,相信他们会慢慢好起来的。现在每次上课有时我故意生气说走时他会说“郭老师,你别走。”偶尔会用错代词“我”但每次会及时纠正,现在很少说错,有时我故意说生气了,他会说“郭老师你别生气”"你” 也很少说错了。
在公园里一旦遇到一个陌生的小朋友我会问“他是谁?”“小弟弟,小妹妹,小朋友等”让他会用这些词并且让他和这些小朋友抱抱说“再见”
我和他一块跑步,让他产生荣誉感,让他有竞争的意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我突然间想让他理解“沉”的概念,让他主动求助于我,于是,我创造了情境,把我那沉沉的书包取下来对他说:”淞淞你帮老师背书包好吗?”他会说“好”刚走几步他就拽我,表情很苦恼的样子并且 还往下取书包,我趁机说“书包太沉了是吗?”辅助其说“是”我又问“那应该怎样给老师说”辅助其回答说“郭老师,书包太沉了你帮我。”我在反复几次创造这样的情境让他说。
最后我们终于来到了篮球场地,拿出篮球打他特别的兴奋,他抱起球就学着我的示范往上投球,可每次投不进去,(有一个最低的篮框是给小孩准备的)于是我偶然一次抱着他投进了一个,于是我故意很惊奇很夸张的说“哇噻,我们好棒也,投进去了一个”他非常的高兴,我个人认为夸张的语言和表情可以激起其对是非的分明,以及他的荣誉感,因为他做了一件错事,你表情严肃,故意生气瞪眼时,他会觉得自己错了或者知道这件事不应该做,当你表情高兴而且抱起来亲他或者把他举高高时,他会知道这样做会更好,也是对教学的一个强化,而且起的作用真的很大。后来他自己投,投不进去,于是他开始求助于我“郭老师抱你投一个”,我及时纠正,“抱我”又让他正确的说了几遍,反复的练习,他说对了,并且令我高兴的是他能主动的求助了,他有了那个意识。
玩了会儿后,我们又去双秀公园转了一圈回来,当我们又在马甸公园的篮球场旁边经过时,他又拽着我说“去马甸公园了”我知道他想去打篮球,于是故意问“去马甸公园干什么?”他说“去马甸公园打篮球了”能回忆刚才发生的事情,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我觉得这与他在马甸公园玩得高兴快乐是分不开的,现在每当我问起“周末郭老师带你出去玩好吗?”“好”,我又问:“到哪玩?”他会不假思索的说“去马甸公园打篮球”。
回来后放下篮球让他给爸爸通了个电话,我接着告诉他,“咱们现在回家找爸爸妈妈吃饭好吗?”他说“好”。于是我们就走在了回家的路上,我们边走边聊,“我们要去干吗?”“爸爸妈妈”,他说的不完整,我就补充“回家找爸爸妈妈吃饭”让他重复。接着问“今天下午去哪了?”“马甸公园-----”有时需要我的提示才能说完整。接着我又故意跑,让他说“郭老师你等等我”结果他还真说出来了,原来没有忘记
快到他家时,和他爸爸约定我在后面走看他能不能找到家门,于是我说“你带郭老师去你家好吗?‘他说“好”。于是他在前面拉着我一直手指头,进了一个写着“中国地震研究所”的小区,拉到了一座楼的门口,我怀疑的问“这是你家吗?’ 他不说话,于是我说“这不是你家吧”于是我就拉他的手掉头走了几步,他突然停下来说“郭老师,回家‘ 。我不确定,于是给他爸爸通了电话,爸爸告诉我就是那个小区,爸爸过来后问是不是他自己找的,我说是的。爸爸很高兴,我也更是欣慰。
在此过程中淞淞接触到了许多生活用语,例如:“郭老师等等我”“郭老师你别走”“郭老师帮我,许多的------“等等,我很高兴,实际的情境中能激发实际的语言,生活中还能对刚才发生的事情做出回忆,这对我来说是对我最大的鼓励,给了我改变孤独症儿童的动力,能带孩子在玩中学习东西那是一件很成功很快乐的事。
我相信有投入就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