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知道自闭症是一个谜,也是介入上的挑战。自闭症儿童有些喜怒无常、歇斯抵里,刻板动作极其明显,有些鹦鹉学舌,自言自语,重复问话,注意力不集中,有些不听指令,挑拣食物,运动协调性很差,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像正常儿童一样,正常的去玩,去参与游戏,不会与他人交往,只会独自玩耍,对人的心智状态不理解。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面的世界似乎和他们无关,因此如何让自闭症孩子走出孤独,参与活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专家也曾提出:“让孩子得到情绪上的成长,满足他某些发展上的需要,并获得自我结构上更统整的层次和情感控制的统整。”那么游戏教学在让自闭症孩子走出孤独并得到情绪上的成长就起着独特的作用。
一直以来,国内的教育包括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都只停留在一种军事化的教学上面,而往往忽略了他们最本质的需要,那就是游戏教学,让儿童真正在快乐中学,寓教于乐。那自闭症儿童游戏如何在教学中正确运用呢?
首先,我们对孩子选择游戏时要对他进行仔细的观察再进行客观的评估,因为每个孩子的年龄不一,能力不一,侧重点也不同,选择的游戏也会有所差别。比如刚进科的年龄较小的孩子,面对不熟悉的环境都会有哭闹、焦虑、恐惧等情绪,抗拒与他人接近,静坐时间短,很难较好的参与学习活动,根据这些小朋友特点,我们选择的主要是动态和感官性的游戏为主,从最简单的做起,如“瘙痒”的游戏活动(老师在孩子身上瘙痒,让孩子笑起来)。叠罗汉游戏活动(准备一些枕头,让孩子躺在地板上,把枕头一个一个的往上叠,当叠到一定的高度时,突然“哗”的一声掉下来,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会给儿童意外的惊喜)。规律性感官活动的中断(摇摇停,滚滚停)。融合儿歌和肢体动作的游戏活动“小蚂蚁上树”等等,这类游戏可以给儿童营造愉快的气氛,让他们真正笑起来,拉近儿童与老师的距离,使他们形成很好的配对。排除他们的焦虑和恐惧,让他们体会到游戏的快乐,从而抑制了不良情绪的产生。
现在大部份的自闭症儿童都存在语言交流障碍,即使已有开口说话的能力,但也缺乏交流性质,只会应答,主动语言少。那么我们选择的游戏主要是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语言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语言交流的能力。如我们的“ 点心游戏时间” ,几位儿童分别从家里拿来食物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老师会请儿童上来自己说说他都带来哪些食物?他想和谁一起分享?想得到食物的小朋友应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得到食物的小朋友应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谢意等等?点心游戏时间我们科每天每个班都有一节,长时间的实践证明,点心游戏时间在促进儿童的主动语言发展方面是卓有成效的。同时我们还会设计一些日常生活的简单情节,如“上学了”、“午餐时间到了”、我家来客人了’、“打电话”等等。在这些情节游戏里,我们给他们设计了日常生活常用的台词,刚开始儿童在游戏中都是机械化的把台词背下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们发现,在生活中有些儿童已把这些场景在泛化了。如我班的贝贝(化名)小朋友,来园时从不主动向老师问好,每次都需要父亲的提醒,为此我给他选择了“上学了”这个游戏活动,经过多次的情景表演。孩子现在来园,都是主动向老师问好,不需要父亲再次提醒他。
其次,自闭症儿童不能与正常儿童一样,与周围的人们和环境建立联系,不会去观察某人某物,不会产生联想。但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如我们给他们选择的规则性游戏“口香糖,粘哪里?”“大风吹”(老师说:“大风吹,”孩子问:“吹什么?”老师答:“吹穿红衣服的人。”)这时就需要儿童进行观察,自己有没有穿红衣服,如果有则要换位置,没有则不动位置。刚开始在玩这个游戏时都是让他们从五官、衣着、头发观察起,慢慢的我们可以泛化到他的喜好、性格特征等等。如我们可以说:“吹一个爱发脾气的人或一个爱吃巧克力的人。”当儿童熟悉这个游戏规则时,我们就可以跟他进行角色变换。通过这些游戏活动,激发了他们观察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那面对静坐能力差、注意力差的孩子,我们在教学中选择的游戏案例,如“滚接球”(一张桌子,两个小筒,孩子把球滚过去对面让对方接住,反之。)“抢食物”(桌子上摆放着食物或玩具,教师或儿童喊“1、2、3、,”一起抢,抢到的就会得到食物和玩具。)“躲避球,”教师让儿童站在靠墙的地方,教师往儿童丢球,儿童要迅速躲闪)等。儿童在进行这类游戏时,需要全神注视着对方。因此,长期进行这种游戏活动,可以大大改善孩子的注意力,注意力好,静坐能力也随之延长。
最后自闭儿最重要的缺陷还是他对自己或他人心智的不理解,不明白自己或他人是高兴、害怕还是不开心,不能正确辨认处境,导致自己与他人沟通的障碍。如我班的东东(化名)小朋友,他很喜欢和兴兴(化名)小朋友玩,他平时只要一见到兴兴,都会高兴的上去抱一下。但这天兴兴是哭闹着来园的,他一见到兴兴,就跑过去抱住他,兴兴这时已很烦躁,当看到东东抱他时,一气用脚踢了东东,东东痛得“哇哇”大哭。针对这情况,我们很快把情节记下来。上课时,请他两人一起变换角色来演,在演的过程中,教师对情节进行旁白,儿童在自己的演绎和老师的旁白下,渐渐理解,“当别人在哭时,我应该是去告诉他别哭,而不是紧紧抱住他,这样会令人感到不舒服。”通过经常运用这些他们发生过的实际情节表演,使儿童较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心智理解能力。
总之,游戏是小朋友最亲密的朋友,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不管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游戏的气氛能直接影响孩子的能力,促进儿童能力的全面提高,不管是学校、机构或是家庭,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希望都以游戏为主,让儿童自由参与,快乐中学,在活跃的气氛中得到精神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