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式指导策略,沉默的协助者—提示卡
提示卡(Cue Cards)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视觉式指导策略,它可以包含一个或数个提示的讯息,用来提醒儿童该做些什么事。提示卡就像是一位沉默的协助者,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它可以提供必要的讯息,而减少特殊孩子对于口语提示或协助者的依赖。
提示卡用来提示特殊孩子自己该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在什么地方做?而沟通卡则是用来协助孩子和他人沟通,因此二者不太相同。不管具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语言能力如何,或是否使用替代性的沟通系统,他们可能仍需要额外的提醒和支持,才能顺畅的沟通或者表现出适当的行为。视觉提示不是非得一直跟随着孩子不可,只要他练习得够精熟了,就可以考虑慢慢的消褪提示的数量和形式。
笔者以前有一个学生,常需到福利社去订购午餐的餐盒,虽然他的学习能力不错,平时沟通也算流畅,但是到了福利社却常常不知该怎么向陌生的阿姨说话,因此,不是一个人焦虑的走来走去,就是需要我陪着去一字字的提示他说。后来,我们帮他制作了一张「阿姨,我要买一个便当,谢谢!」的提示卡让他带着去,他就可以看着提示卡完整的说出来了。多次练习之后,我把提示卡逐渐改成了「阿姨,我要…。」,再过一阵子,就算不带提示卡去福利社,他也能顺利的表达购物的意愿呢!
制作符合孩子特殊需求的提示卡
提示卡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一张照片、图片或文字卡,也可以二者兼具。有时候,单是文字比较无法表达出复杂的社会讯息,就需要额外加上插图来提高辨识度。例如:我们想要提示学生和同学打招呼的细节,光是给予「嗨,你好!」这样的文字提示是不够的,打招呼时可能还要挥挥手,所以在文字叙述之外加上一个孩子挥手的插图,便可以同时呈现句型和姿式,让特殊孩子可以同时注意沟通的细节。
每个特殊儿童的能力、偏好及其所处情境的不同,制作提示卡时最好能先个别化的评估孩子的认知和视觉区辨能力,以符合其特殊需求。不同的视觉提示可呈现不同的效果,但也需考虑孩子认知能力的差异。一般而言,彩色照片和彩色图片的辨识度较高,可以提供较多的信息,但也容易让孩子分心或者错误解读。黑白的手绘图片信息较简洁,让孩子易于衔接到文字的模式,文字描述的提示较少,有时不易让孩子一看就能反应,不过较容易类化到不同的情境来使用。
对于制作提示卡的建议
在拍摄照片或制作图片时,考虑下列的一些细节,可以使你事半功倍
一、让提示简单、清楚而聚焦:尽量避免呈现整个画面,以免孩子分心或误判,把焦点放在你要孩子注意的事件上面。例如:要提示孩子玩拼图,不必拍摄出整个房间、桌子或孩子的动作,只要呈现一份拼图的照片或图片,再加上「玩拼图」的文字就行了。
二、加上一些标示来突出重要的元素:可用奇异笔或修正液来标示重点。像是:提示扭转水龙头的方向,可画上箭头;提示不可以玩电灯开关,可以在开关图片上画个红色的大叉叉;提示洗手时压2下洗手乳,可在洗手乳的图案上面写个「2」;提示旅游照片上的地名,可把照片上的地名用红笔圈出来。
三、考虑提示卡的尺寸: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反应,以及提示的位置、使用方法来决定适当的尺寸,小的提示卡节省空间,大的提示卡易于辨认,多张提示卡也可以用钥匙环串在一起便于携带。
四、先大概做个草稿,试用后再定案:有时候我们无法预测孩子的反应和理解力,因此,先试用再做出完整的成品,可节省不少重新制作的心力。
随着数字相机的普遍化,制作视觉提示越来越省力了,建议教师们多拍一些日常事物的照片来备用,并分类存档。此外,网络上或市面有精美的图库可添购,亦可尝试简单的影像处理技巧,来多方面搜集适用的视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