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闭生拟定教学策略
为自闭生拟定教学策略(98年1月12日)
文/吕建志
这学年接到一年级自闭症的学生,刚开始,因从未接触过自闭症学生,怕无法应付。
果然,开学前两个月,学生的情绪及行为问题一直困扰我,尤其级任老师一直反映学童会干扰班上秩序,要求家长伴读,甚至强烈认为,该学童应在特教班获得较好的学习。好在学校是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特教资源丰富,学校为该名自闭症学童召开辅导会议,透过SKYPE在线沟通方式,与台南大学何美慧教授进行教学对策咨询。
学校决定协调采用弹性课程,将学童安置在普通班、特教班以及资源班进行专业课程。去年十月,学校请家长先暂停伴读,由校方完全积极介入:在普通班进行生活课程;特教班进行认知及沟通课程;资源班进行结构性课程,并寻求职能治疗师以及语言治疗专业团队介入。
自闭症学童最不能被班上同侪家长谅解之处,就会不自主打人及尖叫,因此整个教导策略将问题行为列为重要课题。首先,应用「功能性评量」及策略的介入,将学生的每天行为作观察纪录,并详细记录打人及干扰的次数。
渐渐的,当各种策略不断介入后,发现学生的问题行为有明显的改善,并发现,由于沟通技巧不够成熟,无法用言语表达时,该生会用肢体动作表达,因此教导其与人沟通技巧,成为教学上重要一环。尤其在班上进行「社交技巧」,更加强班上同学学会与自闭症学童相处之道,例如,当被自闭症同学打到时,能先自我判断是被打,还是他想向我打招呼?并教导同侪适时向自闭症学童表达不舒服的感觉,尽量用口语或手势表达,而不要身体的碰触。
十一月,语言治疗师到校服务,发现该生有几项身心特质:一、注意力非常涣散;二、经常寻求手部刺激;三、无意义的语言。因此她建议,相关人员可以朝向这几项特点寻找教导策略。
笔者与该生的老师协商,应用手部按摩渐减他的手部敏感;应用「闯关挑战」加深其注意力;应用录音笔的方式,将有意义的对话或句子,作为声音回馈。几个月下来,该生的学习表现有明显改善,尤其应用统计图表可观察出,问题行为已有减缓的趋势。学期末,与级任教师讨论下学期增加该生在普通班上的节数,级任老师认为可行,也愿意进一步尝试各种策略。
「融合教育」推行成败的关键,在于级任教师对特教资源在「班级经营」应用上,是否愿意尝试。只要大家的努力与坚持,相信自闭症学童可以快乐的在普通班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