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教育策略
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的发育障碍,其症状表现:
一、社会交往障碍和社会交往缺陷是孤独症的突出症状。社交困难与外界缺乏情感联系,不会用视觉凝视对方表达情感交流或做出情感反应。
二、语言发展迟缓。患者沉默不语或较少使用语言,言语运用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倾向于用手势或其它形式如:点头、摇头、狂叫或其它面目表情表达其某种愿望和需求。
三、行为异常。表现仪式性强迫性行为,常常做刻板重复的游戏模式。重复身体工作,做相同的生活活动或玩弄某种物件。
多数患儿智能低下,感知障碍,对视觉、听觉、触觉感受迟钝,抽象思维能力差。
儿童孤独症病因有多种说法,比如:
生物学说:与遗传因素相关,患儿的同胞发生该病率高于一般情况,41%的患儿为长Y染色体,提示与遗传基因相关。
医学说:是脑损伤,母孕期风疹感染,出生后患过脑膜炎、脑炎等导致颞叶内侧结构病变。
环境教育说:早期生活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或长期处在单调的环境中,造成个人用重复动作进行自我刺激,而对外界环境不发生兴趣。
该病症患儿父母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或为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我国患孤独症的儿童严重者约65万左右,轻者约500多万。
孤独症幼儿个案实例
李楠,男,入园时四岁,身高1.10米,体重21公斤。身体微胖,皮肤白皙、五官端正,虎头虎脑,外表看上去很可爱。
成因分析
家庭环境。李楠的父母均受过高等教育,父亲是部队参谋,母亲医科大学毕业工作在医院。外公、外婆是部队离休干部,具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特征。
生长过程。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很少回家。李楠出生后由外婆照顾,而外婆性情孤僻,日常极少与外界交往,加之于外公的突然去世,使原本虽然封闭,但还算安静、温暖的家庭氛围猛然间变成了一个僵冷的世界。孩子正处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每天面对哭丧流泪的外婆,没有积极的语言刺激。母亲的职业特点,极少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更少和同龄伙伴一起玩耍、嬉戏。
家庭生活上对李楠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其从起居、盥洗和冷暖饥渴无需用语言提出要求,这一切都有作息时间安排,按预设计划进行,只需被动接受。剥夺了生活活动中语言联系机会,错过了发展最佳期的语言学习,影响了儿童智能发展。
同天下所有的家长一样,李楠的父母、外婆希望他有非凡的智能,期盼他长大后能有父辈一样的才华。从两岁起就教他背唐诗,学认字读画书,念报纸学算数,虽有发音吐字不清楚的现象但未引起注意。到三岁时能认200多个汉字,能念报纸或画书上的字,会背多首唐诗,能说出简单的电视广告语,并会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食性专一,喜欢吃米饭香肠和肉类食物,爱喝一个品牌的饮料,进餐时由家长一口口喂。独立进餐时不会用勺子和筷子,而是用手抓食物。
性格怪异。喜欢重复地蹦蹦跳跳,将自己的水具捂在胸前原地转圈或在场地上疯跑。如若受阻会用手猛烈地撞击下颚,自伤自残。食性专一,对喜欢吃的食物反复地用鼻子闻、嗅。能一次性吃掉一只煮鸡。
教育方案的确定。
研究决定接受这名孤独症患儿,确定本着“让患儿融入幼儿园班级集体,接受环境教育影响”的原则。以班级集体生活环境对其个体实施强有力的影响,培养社会生活技能。
矫正方法:
一、 培养合群性
李楠社会交往能力差,不会和小朋友一起玩,对老师和小朋友的问话没有反应。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用冷漠的眼神面对周围的一切。不知道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无目的玩耍。不知道危险,常常从椅子上跳上跳下。
针对上述表现培养其合群性。
(一)、学习和同龄伙伴玩耍。
在班级接触众多的同龄伙伴。李楠有新奇和高兴的心理表现,能用蹦蹦跳跳、身体接触、靠拢他人的方式表达接近小朋友的愿望。教师为其提供交往机会,引荐几个小朋友主动和他拉手,一起追逐玩耍。
(二)、游戏活动中交往,培养合群性。
玩打仗的游戏时,让李楠扮演解放军,在父亲对他军事化训练的基础上,小朋友一喊李楠,他会应声答“到|,喊“稍息”、“立正”时,他能做出相应的动作。游戏活动使他融入了班级集体中,有了初步的合群行为表现。
(三)、从兴趣出发培养适应集体生活能力。
排队操练和做操是李楠比较喜欢的活动,军队环境影响,父亲的教化,使他从小对战士的操练活动有一种特殊的反应,听到早操的音乐,他能找到班级的队列,动作虽然不规范,但有意识。有找伙伴的愿望,他从不去别的班级的队列,也不会找错老师,表明他有与人接触的心理需要,有了最初的归属感,初步地具备了一些适应集体活动的能力。
(四)、练习与人相处。
教师指派一些乐于助人、交往能力较强的幼儿帮助李楠学习和伙伴相处,有一起玩的愿望时,除身体的靠近,还不时拉拉手,用眼睛看对方,学习和同伴一起坐下、一起拿取玩具、一起说说话、哈哈笑等方式玩耍和相处,锻炼交往技能。
二、 培养生活技能
李楠言语表达能力差,不会用语言表达感情,常用肢体表达要求,想要什么时把老师拉倒所需物品前。高兴时摇头晃脑,自言自语,细听仅为嘟嘟囔囊。不高兴或达不到目的时则大喊大叫或蹦跳,甚至自残。不喝幼儿园的水,不吃幼儿园的饭菜、午点,更不在幼儿园午休。
针对上述症状,着手对其生活技能的培养,学习用言语表达个人需求。
(一)、家园协商决定李楠在幼儿园进餐、喝水。开饭时教师用吸引法,有意将其喜爱吃的肉、菜摆放在米饭的上面,以引起李楠的注意和引发其进餐的欲望。用亲切的话语面对进餐的全班幼儿说:“今天的饭菜真香,有××吃的炒肉,有××爱吃的青菜……”,并有意用眼睛看着李楠说,“还有李楠爱吃的……。”并耐心地指导他先学用勺子,在学用筷子,帮助他逐步克服用手抓饭菜的毛病。喝水的时候,允许他和小朋友碰杯,以激发他在园喝水的兴趣。
(二)起居
李楠从不在外边留宿,更别说离开外婆、妈妈的照顾,自己一个人在幼儿园午睡。集体生活中锻炼其社会适应性,培养初步的起居自理能力,这对他也是第一次。午休时在老师一次次轻轻抚摩的动作中他能慢慢安静地入睡,起床后有热心的小伙伴帮他穿鞋、叠被子,他只觉得好玩,并未因自己不会做有什么负担。认为对孤独症儿童和有特殊家庭影响的孩童,前者的学习是首要的,而生活起居的自理能力要慢慢培养。
(三)学习用言语表达需求
当李楠想要东西时,教师会反复引导他说出“我想要××”,对其只用肢体表示需求的愿望给予适当拒绝,以激发他逐渐愿意并主动用言语表达需求的积极性。
三、培养认知能力
根据孤独症儿童注意力分散、坐不住,到处乱窜的行为表现。先解决集体学习时他能不远离群体的问题。
李楠有不寻常的兴趣表现,喜欢部队的排队操练和号令,对电视广告和路边的彩色广告情有独钟。
以上述表现特点从培养他适应集体学习环境和参与兴趣活动方面做起。
(一)帮助他找伙伴,找朋友,吸引他加入到班级小朋友排队的活动中,有小朋友提醒他、拉住他不离开队伍。
(二)在唱歌和游戏活动中学习,因为这是李楠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他不仅有参加活动的意向,且能在其中学习一些知识技能,让他重复说出歌词,用老师说过的短句进行对话练习,引发其说话的兴趣。
(三)感觉统合训练。与伙伴共同搭积木、玩插塑、做拼图游戏,使用剪刀练习剪纸条,在纸上画简单的图形,从而达到锻炼和提高感觉和动作的协调性。
(四)集体教育活动中打开电视,用媒体广告词吸引其模仿学说,并用肢体做出相应的动作。
教育成效
(一)从拒绝在幼儿园吃饭喝水到主动端着碗要求添饭。
(二)从不参加集体活动,到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和同伴一起游戏。
(三)从不懂得任何规则,到能和小朋友一起站队听着音乐和口令做操。
(四)从不能坐下来听教师讲课到能在教师和家长指导下用剪刀剪出一根根纸面条。
(五)从不主动对话到早上来园会问早上好,晚上离园时会说再见。
(六)从不主动用言语表述自己的需求到会说“我想要……”
(七)从生活不能自理到学会自己穿衣系扣、穿鞋穿袜。
结论
一、 幼儿园班级集体,是培养孤独症儿童社会生活技能的的最佳场所,科学方法为指导培养孤独症儿童社会生活技能。教师为儿童发展营造的良好环境氛围;教师言行对儿童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指导作用;集体规则有序的生活环境是对儿童行为的规范;班级集体影响力是儿童个体行为的范例,造成儿童学有典范、行有方向,做有规矩。幼儿园班级集体是促进孤独症儿童朝着理想方向发展的良好场所。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环境的温馨、同龄伙伴的关爱、老师的爱护。生活环境的改变,扩大其生活范围,增加社会经验,学习与人相处等社会生活技能。
二、情感教育是关键。不能忽视的是爱的力量。爱的情感能够使孤独症儿童冷漠的情感心理解冻、变暖,爱的力量能够驱动孤独症儿童恢复正常儿童应该具有的人性,即对人对己的仁爱之心。班级教师给予他超出一般孩子的情感投入,牵手和拥抱是经常的。全班孩子模仿成人的做法。关怀和爱抚的情感心理需求上得到满足。
李楠出园后,在该入小学的时候,却被拒之门外。更让人遗憾的是,李楠家长原本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患孤独症,认为像我们这种有着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及有较高文化程度的父母,孩子的成长不会有问题。虽乐于孩子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看到孩子的生长变化高兴,但却丝毫没有改变家长原来的看法,更没有继续坚持对孩子进行心理治疗,使本应是接受义务教育的李楠,游离于幼儿园、小学之外,每天由外婆陪伴在院内墙角晒太阳。同样生长在祖国这片热土上,同在阳光的普照之下,为什么他们会……。2004年我们见到身高长成近一米六的大男孩,失去了对幼儿园老师的记忆,无情的目光,呆滞的眼神……让我们的心冷了,令我们的心里颤抖。难道我们的50万分之一、之二、之三,还会有更多的孤独症儿童会是这样一个个被社会抛弃的结局?!他们是教育产出的废品,成为社会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