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崎讲课片段:两个孩子A和B
A孩子须看到“苹果”脑中才能有苹果的表象,拿走苹果后,苹果的表象很快消失。说明A孩子记忆库存储信息很少,甚至无记忆库。
B孩子听到“苹果”后,脑中立刻产生苹果的表象及有关信息,说明B孩子脑中有记忆库。对概念掌握较好,这样的孩子经过训练后进步会很大。
我的课后理解:B类孩子训练效果要比A类孩子显著得多,如何帮助A类孩子向B类孩子水平的方向发展是尤其重要的。A孩子的能力只局限于同时处理阶段,即任何的情报都是靠视觉来获得,然后再形成一些空间判断。而要A孩子不靠视觉,就能对靠听觉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就需要为A孩子设置一个过渡——短时记忆。
举例说明:要提问A孩子有关“桔子”的信息时。
A孩子基础是:在看着桔子时能答对以下问题:桔子是圆形、橙色、剥皮吃、水果类的。
训练步骤:
a、给A孩子看桔子
b、在A孩子的注视下迅速遮住或拿走桔子
C、马上提问桔子的有关特征
分析:给孩子看桔子再迅速拿走桔子,目的是要给孩子脑中形成一短时记忆,然后再进行提问目的是让孩子据短时记忆中桔子的表象进行分析判断。但若省掉第一步:先看桔子,A孩子不会形成短时记忆,回答有关桔子的问题时脑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信息选择比较组合,而这一步对A孩子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
对孩子的这种训练可以应用在很多教案和日常生活中。
例1:
1、给孩子看小动物的卡片“狗”,在孩子的注视下放进一盒子里,然后指着盒子问有关狗的特征。同样的做法以上小动物的卡片可以换成任何水果、交通工具等实物或卡片等教具。
2、也可应用于归纳分类中:分类吃的、不能吃的。
步骤:a、先实物吃的(桔子、鲜贝、葡萄)不能吃的(鞋、玩具鸭、笔教具不要太多)进行分类。
b、在孩子的注视下吃的收一盒子里,不能吃的收另一盒子里。
C、马上提问“XX可以吃吗?”或“吃的有什么?”提问难易要根据孩子能力而异。
例2分析:第ab步实物吃的不可吃的在孩子脑中形成一短时记忆,而第c步的提问中孩子可以从短时记忆中组织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