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心智解读能力训练
所谓心智解读能力是指个体理解自我和他人的愿望,意图和信念等心理状态,并依此对行为做出解释和预测的能力,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最基本的能力.孤独症的儿童大约有80%左右存在心智解读能力缺陷。不少专家提出进行心智解读能力的训练对改善孤独症孩子的社交和认知有一定帮助。
对孤独症孩子实施心智解读能力训练主要包括三个内容:
1、训练孩子对情绪的理解。
2、训练孩子对想法的理解。
3、训练孩子对假想的理解。
下面我们逐一介绍各个内容。
一、训练孩子对情绪的理解
普通婴儿很早开始已能分辨开心、不开心、愤怒和害怕的表情。到了三岁,儿童就能够预测遭遇会如何影响个人的感受,四岁时则可以根据别人的需要和想法去预计别人因而会有的感受。但孤独症儿童有一部分即使四岁多了仍不能很好地理解情绪,纵然他们能认出某种表情,可能也只是刻板记忆,因此情绪训练对于提升孩子的心智解读能力非常基础和重要。对于情绪的理解训练可分为以下阶段:
1、通过照片和真实情况训练孩子认识表情。
2、通过图片认识表情。
3、把孩子作为主人翁向其表述简单故事,促使孩子在简单故事中理解简单事件中的情绪。
4、通过描述他人的简单故事训练孩子理解他人在简单事件中的情绪。
二、训练孩子对想法的理解
一般十八至三十个月大的幼儿在说话中已包括了很多想法的字汇,如「觉得」、「希望」、「以为」、「想」、「梦见」、「假扮」等等;两岁的幼儿能够推断别人看到什么,例如要他们拿一件东西放在别人的视线之内或外,他们均可以做到。此外,他们也很清楚了解愿望的涵义 。所谓「恐怖的两岁」这个形容词,意思是指幼儿在这时期开始知道自己和父母的意愿有所不同,因而产生挫败感和连带做出反抗的行为;到了三岁,儿童已知道「所看构成所知」这个概念,例如有两个人在一起,一个弯身去看桶内有什么,一个只用手去触摸桶的外面,三岁的儿童已知道只有弯身去看桶内的那个人才会知道桶里放的是什么,到了四岁,儿童已知道其他人可以有「错误」 (指不符合实际情况) 的想法,也称为“虚假信念”。什么是「错误想法」呢?举例来说,如果让某个小孩知道钱是藏在花瓶里,但贼人却以为它放在桌子的抽屉内,再问小孩贼人应往哪里寻找,小孩会答是抽屉,也就是错误的位置,这就显示了小孩知道他人(指贼人) 可以有不同的 (错误的) 想法。但孤独症的孩子相当大一部分对于想法的理解不佳,不具备“所看构成所知”的概念,更不具备虚假信念的概念。因此对孤独症孩子进行想法训练是提升孩子心智解读能力极其重要的一环。
对于想法的训练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训练孩子明白,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例如可以给孩子一张双面不同背景的照片,训练孩子明白他和对面的训练者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图像。
2、训练孩子“所看构成所知”的概念,训练理解虚假信念。主要强调“人只知道他看見的事,如他沒看見,就不會知道了”以及“孩子看到了让孩子理解你如果不知道有些事情改變了,你原先的想法是不會變的,你會以為事物和原先一樣。”例如设计场景,小明把帽子放在白色柜子里,然后出门,出门后小李把帽子从白色柜子转移到红色柜子里,问小明回来后会到哪里找?正确的回答是因为小明不知道帽子被挪动过所以说会到白色柜子找,但孤独症孩子很多会说到红色柜子找,他们不知道站在别人的视角看问题。所以通过简单故事#p#分页标题#e#情节训练他们对虚假信念的理解。
三、训练孩子对假想的理解
婴儿早在十至十八个月大时开始有假想游戏的行为,而刚懂得对答的幼儿也知道真实与假扮之分,譬如说他们也许会拿着一根香蕉扮作听电话,却很清楚知道两者真正的用途并不一样,但假想游戏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并不容易。所以训练假想概念对孤独症孩子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虽然对孤独症孩子进行心智解读能力的训练存在着一些争议,但许多人仍认为心智解读能力的训练对孤独症孩子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当然由于训练时对语言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选择性地对语言能力尚可的孩子进行训练可能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