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家庭练习的原则
一、正向发展原则
有儿童用手指玩吐沫、很不卫生,老师就选择教育儿童学刷牙漱口、嚼口香糖等(但请留意安全防止咽下和误吸)。
用同样能产生泡沫感、磨擦感的行为来替换,这样既满足了儿童口腔触觉刺激的需要,又教给了儿童几项基本技能,一举多得,但有一点十分关键,我们选择的、要教给儿童的行为一定与原行为有一定相关,是儿童可以学且满足他需要的行为,如以玩积木替换玩吐沫就很难成功,由于儿童口腔需要并未满足。
二、身心性能协调发展原则
安排足量的运动练习、感知练习、语言练习、交往练习、认知练习、情感练习,并使之有机结合。
比如我们练习儿童左右手交替拍球,表面看是运动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技能的综合练习,这里了蕴含着语言节奏练习,手眼协调和空间方位练习,渗透着数概念,还可培养竞争意识等,这样的练习我们要大量应用。
而看到儿童数数差就只练数数的做法是片面、低效的。
三、及时反馈原则
没有否定的反馈就即是默许,所以儿童很快沿袭了某个坏行为,久之成为习惯,改起来很难。
因此当环境改变适应格外留意儿童的一举一动,及时制止不应有的动作或语言,避免因一时疏忽而导致建立起不良行为。
假如一时松懈而未进行反馈。
四、优化反应原则
练习要遵循优化反应原则。
比如:教儿童关门这个行为,家长发出的指令是把门关上,这个把字句并不易理解,然后她又走过往示范:
先拉开,再关门,接着对儿童说:关上了。
其结果是儿童不懂的什么叫关门,由于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多余信息:一连串的语言、动作(开、关),假如再有第三者插话,儿童就更糊涂了。正确做法是简练有序,事先开好门,只做关门一个动作。
减少中间无用环节,先提纯再教是这个原则的具体要求。
五、低出发点原则和个别指导先行原则
低出发点原则是指练习时选择的内容应是最基本的,一学就会的,当基本技能把握后再举一反三。
比如:教儿童穿脱鞋时,应从穿不系带的、好穿的鞋开始,逐渐过渡到穿系带鞋和学系鞋带。
个别指导先行的原则,夸大在练习开始时先进行个别练习,要让儿童接受练习者,且因人而异地安排练习内容。
由于自闭儿个体差异大,就认知策略分继次处理和同时处理两种方式,相应于这二种方式有听觉占上风和视觉占上风两种类型,这两类儿童的日常表现不同:继次处理为主的儿童喜哼唱,摆积木,拼图…。同时处理为主的儿童喜欢看旋转物品,善绘画,视觉记忆好,但语言理解与表达相对教差…。故这两类患儿要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进行练习。
此外每个自闭儿童有自身特点、优点与劣势,所以练习要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