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教育 模仿介入的原则
杨宗仁制作
1. 介入设计与原则
甲、安排环境,以利于互相模仿,环境要单纯,不要复杂
乙、要了解儿童喜欢玩的玩具为何,但不能放儿童非常喜欢玩的玩具,以免儿童沈迷于玩具,不与人互动,只能放进儿童中等兴趣的玩具,玩具以大肢体动作较佳,尽量避免需要精细动作,或者需要高度专心注意的玩具,例如拼图,图书等
丙、平行游戏时,介入者玩玩具的方式,要与儿童游戏的层次与复杂度相当,不可以玩得太复杂或者太高层次,要先观察儿童自己玩时的游戏层次与玩法,但要不同的玩法与变化
丁、介入时,与儿童一起在地板上玩,有点类似地板时间,两人最好能够眼对眼
戊、准备二套相同的玩具,放在地上,玩具可以是球,乐器,有声音等易引起儿童注意者
己、先模仿儿童十分钟,最好是夸大式的模仿,效果会比较好,然后五分钟的时间在儿童旁边玩,但要制造欢乐的气氛,吸引儿童的注意
庚、介入期要完全地模仿儿童的行为及声音,但要放大与夸大儿童的动作声音
辛、儿童有主动行为时,要响应他,与他互动,不要再模仿他,在介入的过程中,可以穿插其它的肢体动作游戏,不一定全程都是模仿他
壬、如果找得到同侪,可以请同侪模仿
2. 每一次都要摄影
3. 请一个人负责计时
甲、每一回合的介入后,描述与观察是否会主动模仿你,表情的变化,眼神注视,笑容与其它的情绪表现,动作的种类与变化,以及令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乙、要特别说明在介入上,你如何因应儿童的反应,调整你介入者做法
人幼工作室第三期期末家长座谈会Q&A会议纪录 97/01/27
讲师:杨宗仁老师暨人幼教师
Q1: 提早让孩子上幼小衔接的课程是否能帮助孩子较易适应小学的课程型态?
A1: 孩子在学龄前应该先以提升基本能力、互动能力、表达能力、社会参照能力、观察能力、简单认知、常识和理解能力,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主,之后在升小学前的暑假上学前准备班,去学习适应小学的班级形态、排队、走线、专注力的培养等。
可以让孩子先念特幼建立基本能力之后再去念普幼。孩子在小团体之中较有机会能观察、模仿与学习;在大团体之中要练习解读多重的讯息,甚至练习远距离的模仿。
生活常识、生活经验的理解与扩充是口语学习重要的基础。可以利用文化导游、旁白的方式:针对孩子当下视线的注意力帮他旁白;聚焦于当下所见之现象与事物,帮助他理解。
诱发孩子自动观察、跟着做、注意社会线索的社会性参照能力。
Q2: 如何帮助亚斯博格症的孩子学习人际互动和社交技巧?
A2: 敎孩子判断情境观察什么时候适合介入?什么时候不要过度干涉?让孩子多在真实的情境下体验,明确的告知孩子什么事情是由老师来处理,什么事情是小朋友自己该负的责任。
可以透过以下的方式来教导如:
* 社会性故事
* 演戏、角色扮演的方式(如:一群人扮演学生;有人扮演老师)
* 多增加孩子与其它人互动的机会。
* 透过心智理论的教学,让孩子练习了解、关注别人内在的想法。(如:透过连环漫画的呈现,让孩子看到自己管别人的事情,别人内在心理的感受和想法会是如何?)
* 拍摄当下实际发生的冲突情境,事后依影带和孩子讨论为什么别人会生气?应该怎么做别人才不会生气?别人脸上的表情说明了什么样的情绪产生?加强表情辨识的能力,也可以透过一些照片、图卡来练习情绪的辨识。(先让孩子对人有兴趣→习惯注视人的脸孔→辨识人脸的表情、解读情绪→随时自然的运用社会参照与观察的能力)
* 当孩子在做自己的事情时,妈妈故意反过来一直管孩子,让孩子感受这样的心情、情绪变化如何?
* 请学校老师帮孩子找一个同侪小天使,协助孩子和他人互动。
Q3: 如何处理孩子不愿意和手足分享玩具且容易产生情绪的状况?
A3:玩具买回来前先和孩子说好:玩具是大家一起玩的。
玩之前先和孩子说好要分享、轮流玩。
行为增强法:当孩子有分享,就给予孩子正向的回馈:口头称赞或拥抱等。
让孩子练习先和妈妈分享,妈妈示范分享给手足,让孩子慢慢愿意直接和手足分享玩具。
让孩子理解轮流玩的意思,提醒孩子如果有轮流玩,等会孩子还是能再玩到玩具。(可以先和孩子建立规则如:妹妹玩五分钟后再交换给哥哥玩五分钟。)
非一昧的剥夺孩子的需求,要求训练挫折容忍度;不如先满足孩子的动机与需求,在孩子情绪稳定的状况下和他讨论下次应该可以怎么做,如:建立彼此同意的协商方式(轮流、猜拳等)。并敎他合理、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是用来建立沟通,而不是负增强无理的要求。
父母若长期压抑与禁止孩子表达情绪,这对孩子的挫折容忍度并不会因此变好,反而负增强孩子的负面情绪。所以要让孩子先感受到成人们的善意,给孩子好的印象,让孩子在安全与信任的氛围下再去延伸教导孩子的情绪处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遵循简单的规范。(孩子多半不会想到父母的用心良苦,也可能会将成人的行为诠释成恶意,所以孩子看待事情的态度和事件归因的习惯常常会影响他对人的信任感与学习的动机。)
当孩子有情绪时可用的方法:转移、让他发泄、模仿他的情绪。
Q4: 孩子睡前习惯自言自语是否无妨?如何改善孩子坐椅子喜好摇晃的习惯?
A4:其实百分之五十的孩子都有自言自语的状况,就算是成人在内心也会和自我对话(inner speech),孩子会透过放声思考、回想学习的方式来教导自己,皮亚杰曾说过此种方式也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机制,只是成人能将外在的语言转化成内在无声的语言,而孩子则多是放声思考。
若在课程当中孩子用自言自语来自我刺激时,老师可从几个面向去观察孩子自言自语的原因如:
「无聊」- 无法专注于当下的活动之中时,治本的方法为:提升孩子的游戏能力、社会性能力、学习与理解能力、拓展兴趣、提升活动参与度。
「陌生、紧张、焦虑」- 先处理不安的情绪,逐步增加各种环境的类化经验,在有成人保护下安全的接触新环境。再敎孩子表达求助或表达担忧的情绪,成人要认真理解孩子内在的想法,透过孩子的反应、回馈来检讨成人的处理方法是否恰当。(如:当孩子因为教室有新生加入而觉得不安所以一直哼歌时,老师先观察孩子焦虑的原因,敎孩子用口语表达不安的情绪,老师并给予回馈,如:抱抱孩子秀秀他降低他不安的情绪。)
「有生理、感官上的需求」- 满足孩子开口、动嘴的需求,可以敎他说不发出声音的唇语,练习调控口语的大小声、有无声(治标的方法)。
孩子习惯坐摇摇椅可能有前庭觉平衡感的需求,可作旋转、滑板车等活动;如果是本体觉的需求,也可以让孩子玩吊单杠、迭罗汉的活动满足他的生理、感官需求。也可以运用行为增强法如:鼓励孩子课堂上如果没有坐摇摇椅,就可以画一颗苹果送给他。
Q5: 如何减低孩子对符号、颜色、步骤、结构卡等顺序性的固着?
A5:孩子对事物的固着有些是源自于他们对环境、现象的理解力(如:第一次看到事物时,就在心中建构了自己一套的顺序,所以之后固着不易改变。)
可以透过一些参照活动的练习(如:我的目光有奖品),技巧性的改变孩子对取物品时顺序的固着。或者透过一些社会性故事的讲述,让孩子理解世上万物都有其运作的方式,每个人也有不同的想法、喜好,有时要因人设事,了解别人的想法,改变自己自以为的态度。
弹性排列活动的顺序,或自然的运用社会参照如:妈妈有买菜时习惯走的路线,和小孩上学走的路线不一样,妈妈可以在孩子上学时和邀请他走妈妈习惯走的路线。
我们的孩子有小的系统化思考与理解的倾向,所以使用结构卡时很快就能归纳一套原理原则,但一旦孩子理解之后,要帮助他们提升、弹性调整、练习人物#p#分页标题#e#与环境的类化、甚至撤除结构卡。
当孩子理解了流程、步骤、内涵等外在的结构时,将过渡用的鹰架(提示的相关工具)撤除,让孩子自然内化到内在的结构,行事会较有效率。可以由图卡提示(外在的结构)提升用口语提示,提供一些社会性线索,让孩子练习观察旁人的动作,找寻老师的动向等。
结构卡撤除的过程中可以先减少几张,让孩子练习在心中有无形的流程。也可以将流程图印一张纸上,听老师的口语提示找要进行的流程盖印章。
Q6: 如果孩子已经能仿说单音而又同时使用「PECS」:图片兑换沟通系统,是否会使语言学习上产生冲突?
A6:孩子还不太发音可能的原因如:受限于口腔肌肉生理的因素,或者是对于语言意义的不理解、不知道如何运用于恰当的情境之中。而沟通图卡的运用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语言的意思,协助口语的发展,所以并不会使语言的学习上产生冲突。可以透过日常例行性活动的中断或延宕,诱发孩子的主动性沟通口语,如:和孩子玩他喜欢的感官类活动,活动中搭配简单歌谣,可以利用歌谣的中断吸引孩子继续接唱。
Q7: 如何提高孩子的挫折忍受度?如何让孩子练习处理冲突情境?
A7: 孩子的挫折忍受度和情绪调控的能力以及处理生活中成功经验的比例有关系。我们不妨制造孩子的成功经验的机会胜过于一直负向禁止孩子尝试挑战,如:生活中多鼓励、增加孩子的发言机会(对事物的主宰性)。给孩子弹性选择的方法如:轮流玩、一个人先玩几分钟再换别人玩。
我们的孩子较习惯用以往经验过的反应模式来处理当下的挫折情境。当孩子对自己与对别人的理解能力提升(自我反省能力与情绪后设认知的能力提升),孩子较能反思或透过别人教导过的成功经验来正向解决和处理问题。孩子自我情绪调控的策略会随年纪的增长而增多,可能不再只是用言语,也可能衍伸出动手打人的人际冲突。
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影响到人际相处的问题与问题解决的能力,而孩子处理情绪的策略如:
「行为策略」-如:哭泣、尖叫
「语言策略」-如:言语抗议
「后设认知策略」-如:自我反省与思考(上次老师有引导过我上课时不能做的事,我现在应该如何做才是正确呢?)
孩子在后设认知思考能力之前先要有成功的经验、对自我有信心、理解一些规范、规矩,并能接受且不会因此有太多的情绪,如此孩子透过大人的引导、内化、学习反思的能力。因此成人本身也要提升自我的反省能力,清楚并理解孩子的思路、行为背后的意义。
我们的孩子比较不会表达自己、保护自己,成人可以多透过当下的情境,用旁白式的口语教孩子如何沟通和解决问题。(如:手足之间抢玩具)
* 事前教- 现场引导 - 事后讨论 - 反复练习
文化介入策略(PCI):为孩子创造一个善意的、接纳的文化环境,帮助孩子早期成长学习时的自信。而当环境难以改变成善意时,不妨转换环境吧!
教孩子如何处理冲突情境的方法如下:
「手足之间自然的情境练习」-如:手足之间抢玩具
「拍摄冲突过程」-事后透过看影带与孩子回顾、讨论、反思
「透过社会性故事与角色扮演」-透过角色扮演,理解别人内在的想法感受
「参与游戏团体课程」-直接透过现场冲突状况练习应对、处理。
Q8: 对孩子进行模仿介入之前是否需要出声音事先告知或说明?
A8: 不需要,可以直接模仿。模仿介入的主控权是在孩子身上,所以成人是跟随孩子的脚步。模仿的方式可以夸张的模仿、或准备两套一样的玩具,大人在一旁平行游戏,看孩子是否能反过来模仿成人。而理想的状态则是透过模仿的介入之后,能增加双方彼此之间一来一往的互动(沟通循环),由成人模仿孩子到孩子察觉旁人的存在而反过来模仿成人。
Q9: 如何改善孩子有情绪时容易动手打人的问题行为?
A9: 先了解孩子情绪产生大多的原因为何?例如:孩子喜欢用搞笑的行为来吸引旁人的注意(社会性动机),别人觉得好玩有趣而笑时,增强了他喜欢搞笑的行为,但旁人一旦笑太久孩子又容易误解别人是在嘲笑他,因此有情绪并忍不住而出手打人。处理方法如下:
「请其它孩子模仿介入」-让孩子体会别人为什么会笑得如此开心,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适切的。什么样的行为别人可能会觉得不舒服。
「社会性故事或四格漫画」-理解别人的心情与想法,不解读成为「嘲笑」。
「角色扮演」-透过扮演,回顾自己的行为,提升反思的能力。
「增强孩子适当的行为」-当孩子不刻意搞笑时,马上增强他的好行为。
「行为削弱法」-(治标的方法)请其它的孩子忽略他刻意搞笑的行为。
「融入游戏之中」
-分割时间:1. 「搞笑时间」孩子可以尽情表演,满足需求。
2. 「老师时间」孩子比赛当安静先生,自我约束行为。
-让孩子练习在适当的时间表现角色应有的适切行为。
Q10:模仿介入的好处?
A10:*帮助建立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关系。
* 常常和孩子一起玩他有兴趣的活动,引发孩子对人的兴趣,延长看人的眼神注视时间。
* 诱发孩子的主动性、自发性、社会性。
* 帮助孩子理解成人和他之间互动的节奏模式。
* 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行为表现、观察到自己是如何的人,透过旁人的模仿、对自己的注意,因此更加理解自己。
* 让孩子理解大人是可以接受孩子的,增加彼此的互动。孩子觉得有得到同理,成人有接纳、注意到他的情绪。
* 帮助孩子常识背景的扩充,藉由孩子原本喜欢的活动再去延伸发展其它兴趣。
* 若已经建立了和孩子之间模仿互动的节奏,成人可以延宕、中断动作、改变玩法,强化孩子对环境周遭的主控监控性,希望孩子能反模仿成人。
P.S:文化学习:是透过「人」去学习种种事物,「弹性」也是因此而来(因为参考多人的想法来学习),经由别人的眼睛来学习,认识事物运作的方式,进而发展其它兴趣。常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经验的丰富是主动性训练的基础。
P.S:社会性趋向能力:透过孩子喜欢的活动引发他对人的兴趣,练习在没有提示之下,也能随时随地观察旁人、模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