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合作分享活动
人的属性是社会性,这就说明人要与其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在体验这些关系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是人生追求的一个目标。过去几个人、几根棍一起玩游戏的场面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已经越来越不多见了,殊不知在胡同里一起混战玩弹球的情形是多么值得回味!几个人的合作游戏,没有输赢,没有奖品,只有快乐的嬉笑、眼神的交流、过程的体验。人与人就在简单的游戏中相识、相知、相好。而现实中大量竞赛式、规则式的游戏又带给我们什么呢?在竞赛游戏中,我们会紧张还是放松?我们在体会过程,还是会关注结果的输赢?
“一条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两条鱼,水里游,摇摇尾巴点点头。三条鱼,水里游,快快乐乐做朋友”。这是一首小朋友都耳熟能详的儿歌,它道出了一个心声:有朋友是多么快乐的事情。!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体会到,一个人的力量是何等渺小,一个人的日子是何等“潦草”——连吃饭都在“凑合”。
往我们的成一长过程中,因为有了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学习生活都有了色彩;因为有了好朋友的抚慰,我们远离了一个个困扰。如果作为孤独症人士,能有个理解自己、帮助自己的普通人做朋友,以后的路将不再孤单。不求多,有一两个真心朋友就够了。
合作与分享的功效与培养契机
从交往能力发展的角度看,单方面的猜测和想象可能有对有错,不符合实际或不符合对方的想法。发展交往能力就要有“多角度”活动,就必须加入一些干扰项,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同时,只有能与同伴、好友、家人友好地相处,才能最终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以后若能很好地维持这种关系,这种能力将惠及一生。
合作与分享好似一对孪生姐妹,没有分享就没有可能与人合作,而合作的成果也往往是在分享中得到认可的。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培养这种意识。比如我们晚饭后吃水果时,故意创设只有一根香蕉的情景,然后询问爱吃香蕉的孩子:“你想吃香蕉吗?”“还有谁想吃香蕉?”“只有一根香蕉,应该给谁吃?”他不想给也没关系,主要是让他了解,除了他之外,还有别人想要,以后再进一步培养分享意识。
要特别注意,什么阶段才可能培养分享意识。对有了“外关注意识”的孩子要多提供大人之间“分享的范例”,如妈妈把好吃的分给了爸爸和孩子,孩子有了外关注,观察到了,但他还不可能做到。对有了安全感的孩子才可以培养分享意识,否则孩子会产生自己的东两“被剥夺”的感受,反而不利于心理健康。
合作与分享的活动
多方合作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谈何容易,虽然有了前面几个阶段的铺垫,但要马上与他人合作还会有困难'可以先以讨论游戏规则的方式进行培养。
自创扑克打法的游戏
创立这样的游戏的目的是学习自定游戏规则,在游戏规则的讨论中发展合作意识、妥协或谦让意识。
三张牌比大小点。可以两人商量,同样的点数,不同花色,谁大谁小,如规定“红桃大过梅花、梅花大过方片”等;还可以规定,红桃A代表1个或是10个点,梅花K代表几个点;还可以规定点数小的人赢还是点数大的赢。总之,同一游戏可以变化不同的规定。
拉大车。玩法基本同大众玩法。一人出一张牌,向下顺序排列,相同点数之间的牌可以取走。孩子会玩了以后,就可以变化不同的玩法或讨论新规则,如相同点数、相同花色之间的牌才能取走,或两张牌是连续点数就能取走。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还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
“过家家”类游戏
这类游戏是孩子在具有了想象力以后应首选的合作游戏。内容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而定,可以是家庭生活方面的,可以是学校生活方面的,还可以是电视剧模仿方面的。一定要选择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活动内容,让孩子分别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可根据孩子的能力事先“说好剧情”,这样比较有利于游戏的顺利进行。
没有想象力的孩子不宜使用“模拟类玩具”,此时可以使用“模拟玩具(如小锅、小碗等)”来玩“过家家”游戏。
击鼓(乐器)二重奏
与前几个阶段不同,这里的演奏活动是即兴创作型的,主要培养两个孩子的默契合作程度。选择孩子都喜欢的乐器,如铃铛、撞钟、鼓、电子琴,可以一人一样不同的乐器。先由一个孩子提出演奏什么乐曲或歌曲,然后两人商量自己用的乐器,可以边唱边演奏,尽可能自然、生活化。
户外合作性体育游戏
户外合作性游戏较多,如两人三足跑、、“太阳伞”、抛接球、小组踢毽子活动等。对此阶段的孩子来说,组织户外活动要注意:场地不宜过大,人数3—4人,周围环境简单,规则自定,团结合作完成为最好(不能安排比赛性的游戏)。让孩子主要体会只有与几个人一起玩才有乐趣。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角色游戏
经过一一步步的培养,在这个阶段,孩子已建立了一定的合作与分享意识,我们可以用活动来强化、巩固、发展这种意识和技能。
常见的生活角色游戏:如孩子不小心崴了脚,在家休息时就可以和他做角色扮演游戏。假定妈妈在家里,不知道孩子脚崴了,孩子要打电话告诉妈妈;还可以围绕生活场景进行多种角色游戏,如孩子睡觉醒来,闻到家里有烟味,该怎么办呢?有了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的孩子才可以做这种游戏,不能生硬地模仿。又比如家里做了孩子爱吃的菜,在这一阶段就不用过分谦让
合作与分享活动的延伸
遇到困难要找人帮忙解决
有效求助既是重要的生活经验、交往技巧的体现,又是孤独症和一些交往障碍人士固有缺陷的体现,他们轻易不相信别人,因此也不想找人帮忙,除了母亲,甚至都不会向兄弟姐妹求助。因此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培养求助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
借东西
事先与老师沟通好,妈妈故意给孩子忘带文具或学具、书本等,而平时和他关系不错的某个同学正好有两套。让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主动去找同学借、还。同时,老师要求他放学回家表述这件事,妈妈听后,要在向孩子道歉的同时,表扬他能向同学借。过几天以后,要让这名同学也向孩子借东西;再过几天,安排其他同学向他借东西,在互相借、还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分享和解决困难。
问路和看病等真实生活情景练习也是这一阶段不可缺少的重点训练内容。
接受自己的失败
接受自己是孤独症和其他交往困难人士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特别是能力强的孤独症孩子在接触了其他小、朋友以后,能很快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他们与其他小朋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磨合、交往,但差异感时时困扰着他们,久而久之,他们就觉得自己总是失败者。因此,帮助他们接纳自己的独特性,接纳挫折和失败,也是培养交往技能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孤独症孩子才能跟别人发生持续性的交往。
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懂了一些简单的“人情世故”,对自己有了一些评价,也明白自己有与众不同之处。他们需要更多的亲人接纳、同伴接纳。对他们的普通同伴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帮助这一阶段孤独症孩子的重要手段。
#p#分页标题#e#一个孩子如果自身的思维变通力强,接受失败就比较容易。因此拓展想象阶段的变通游戏(如变通物体用途、变通形状、变通房间布置等)应该加强。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真诚地表扬孩子、提升其自信心,一方面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这都有助于发展孤独症孩子的持续交往意识。
总 结
·在当今社会,一个人如果有了一两个知心朋友,他在前进道路上就会增添无数的力量。有人与自己的孩子同甘苦、共患难是每个家长都期望看到的。
·我们无权代言:他们天生是喜欢独处的。对孤独症个体而言,孤独和自闭都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是孩子在没有合适同伴、没有接纳环境时的一种暂时的、无奈的选择。孩子们经过情绪调整后,渴望关注、渴望参与的眼神和动作在时刻告诉我们,选择同伴、一步步地培养合作与同伴交往意识,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孤独。
·两三个人的简单合作游戏和游戏中的规则讨论是培养合作的最初的有效手段,但合作意识的渗透必须从相互参照阶段开始。
·适时创设困难情景,减少原有支持,还原生活的真实性,都是这一阶段需要攻克的难题。
·进行普通同伴培训是持续帮助这一阶段孤独症孩子前进的重要手段。
·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是最好的合作教育的素材。如桌子太沉了,需两三个人搬回房间;东西放得太高了,需一人扶梯…人登梯去取。抓住生活教育的每一个契机,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