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社会性正强化训练
有些自闭症儿童通过自己的经验而懂得,只要他们表现出问题行为如自虐自伤等等,他们就能得到周围的人们的关注或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常常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而这正是社会性正强化的一种表现。
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社会性正强化可以成为自虐性行为的基础。有些研究人员根据社会性正强化的原理提出了这样的设计:如果与自闭症儿童工作的人们每次在看到这些孩子有自虐性行为的时候便撤消社会性后果,即暂时停止社会性关注和不给予他们所想要的东西,则自闭症儿童的自虐性行为就会减少乃至消除。这一假说得到了无数的实证性数据的肯定与支持。例如,在Hamilton等(1967)在一个医院中所做的研究中,在有些患发展性残障的病人表现出自虐性的行为时,看护人员便把他们放在一个空房间的椅子上待上一个固定的时间。由此,与社会性正强化有联系的所有后果如他人关注和社会交往等都得到了控制。结果发现,这些病人的自虐性的行为由于失去了社会性正强化的基础而很快地趋于消失。根据同样的道理,研究人员又提出了这样的假说:有些自闭症儿童的自虐性行为在熟悉大人在场的时候比当熟悉大人不在场的时候更为频繁,因为这些孩子体验到与熟悉大人如家长在一起,他们的自虐性行为往往可以导致大人更多的关照和好处。对此假设的证明,不仅来自于专业性的实验,而且来自于现实生活中。许多自闭症儿童的自虐性行为,在家里表现得比在学校里更多。
有些患有发展性残障和自闭症的孩于特别喜欢把自己紧紧地裹在毯子里,以获得他们所癖好的触觉性刺激。在Corte等(197l)的实验中,每当研究人员试图把毯子从发展性残障孩子的身上取下来时,他们便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自虐性行为。研究人员的解释是,这些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了,如果他们想要的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如毯子等等,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出自虐性的行为。而这种联系,正好也说明了社会性正强化常常是维持自虐性行为的基础。不过在这里,作为社会性正强化的具体后果,不是他人的照顾,而是某种有奖励性质的实物。
除了自虐性行为以外,自闭症儿童还可能表现出其他种种问题行为,来取得他人的照顾,或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观察和研究表明,这些问题行为可以包括:暴力行为、大发脾气、破坏家具以及与大人作对等等。这当然不是说自闭症儿童有预谋作恶的动机,而是说他们往往没有必要的手段和技能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控制周围的环境,而只有依赖于这些问题行为来实现这些功能。为了确定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背后的社会性正强化的功能,首先要排除孩子有生理性疾病和特殊感官障碍的可能性。为此目的,本章第一节中所介绍的各种观察分析方法和实验分析方法,都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