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理、自立是孤独症患者教育的目的
和同龄孩子比较,我们看到的是孤独症儿童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异常行为,我们看到的是孤独症儿童在不同方面、程度不同的能力缺失,这使得很多家长在训练的时候容易着眼于孩子某项单一技能的培养,误认为只要孩子学会了具体的技能,孤独症障碍就会减轻,甚至完全好转。
具体技能的学习具有外显性特点,容易使我们看到孩子从不会到会的进步过程,但是,最终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某项具体技能也许很娴熟,但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往往并没有同步获得提高。
这时很多家长都会这样问:“如果我们教了半天,他还是孤独症孩子,我们为什么还要费劲地教育他呢?”“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孩子将如何安置呢?”
其实,发展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始终应该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核心目标,这一目标是各种技能训练的统帅和灵魂。每一种具体技能的训练都应该和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联系起来,才会使各种具体的技能训练具有促进社会性发展的实际效果。技能的形成往往是人与物关系的建立,而社会性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正确理解人与人的关系,远比建立人与物的关系困难要大得多,其意义也重要得多。
根据孤独症儿童的遗传条件和教育环境的不同,其社会适应能力总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的层次:第一,社会生活自理;第二,社会生活自立。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将怎样安置呢?”这是每一个孤独症儿童父母内心深处最后的、最大的忧虑,成为我们日夜无法释怀的精神负担。孩子在训练中的每一次挫折,都会让我们联想到未来的日子。因此,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当我们离开世界的时候,让孩子成为一个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自理、自立的个体,尽管那时候孩子也许还有方方面面的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