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康复教育的规律
1.孤独症的康复训练是长期的、艰巨的。它是万里长征,而不是百米冲刺。训练的效果是方法和时间的乘积,缺一不可。
2.康复训练的首要师资是家长。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家长是情感训练的最好的“老师”。家长能走多远,孩子就走多远,家长决定孩子的命运,这已经成为共识。
3.康复训练的依据是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他们的心理发展过程和正常人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差异性的一面。
4.孤独症康复的最佳条件是:集中强化训练和日常生活训练相结合,以在专家指导下的日常生活训练为主,集中强化训练为辅。课堂教学和生活教学必须融会贯通,实现课堂教学向生活应用的迁移,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5.正常环境中成长需要辅助到位,需要创设生活中的训练情景,学以致用。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孩子发展是最佳途径。
6.孤独症是极具个性特点的社会性发展障碍。孤独症是个“大家族”,是社会性发展障碍的总称,个体之间类型、程度相去甚远,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孤独症,从最轻微到最严重的孤独症,千差万别。这使孤独症的康复训练“特上加特”。因为类型、程度的不同,孩子的康复目标、训练过程等都要有所不同,在教育训练上既有一般性,又有很强的特殊性,康复训练的难度很大。
7.孤独症康复效果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取决于孩子的先天障碍程度和后天的教育条件,内外因共同决定孩子的未来。先天又分为智力损伤程度和孤独症障碍程度,后天又分为干预年龄起点的早晚、干预方法的科学性、干预时间的长短等。
8.教育训练应该是全方位的,从手眼脑协调的动作训练,到异常行为矫正,到情感启迪,再到动机培养;从智力开发,到自我意识教育,再到交往经验的积累等,不同的时期有其不同的侧重,各个方面又融会贯通,训练的核心目标是促进患儿社会性的发展。
孤独症康复教育是系统工程,从把握规律、理解原则,到掌握方法,再到实际操作,这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每一个方法都是在原则指导下的方法,每一个原则都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原则。理解原则,才可以灵活运用方法,才可以实现方法的创新,才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