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领域关于孤独症的研究问答
David G. Amaral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M.I.N.D学院的研究部主任,同时也是孤独症表型组(译注:表型,又称表现型,对一个生物而言,表示它某一特定的物理外观或成分)计划的首席研究员。孤独症表型组计划是一项用以比对2-3岁幼龄儿童(其中的1/2患有孤独症)的早期调研。这项计划的目的是根据大量的医学检查、基因和血液测试、免疫系统评估、脑部核磁共振扫描和其它生物学和行为学方面的指标,从中区分出孤独症的不同表型。研究人员们已经征募了超过300户家庭参与研究,并仍在征集更多的志愿者。
问:在该计划中你们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答:在通向了解孤独症的道路上,横亘着诸多拦路之虎,而孤独症本身那多到令人发指的相异性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头。一些孤独症儿童存在严重的发育迟缓现象,但也有其他儿童表现出智力正常甚至是超出常人智商的情况;同时也存在一些出现了癫痫、智力迟缓或肠胃疾病等各种症状的情况。你正面对着一群虽然有着生物学和共生性的差异、但是都被模糊地归到同一个孤独症谱系障碍类别下的儿童。这项计划的目的就是区分出孤独症的不同亚型。一旦我们确认了这些亚型,就有理由相信我们能在之后替每个人都制定出一套更为有效的方案。
现在基本已经可以定论:孤独症有多种成因,对每一种进行独立研究也许会更好一些。我们现已针对孩子们做了足量的行为学和生物学的分析,进以探寻是否存在大量可供我们区分孤独症亚型的因素。
鉴于现在我们手头上已有了300份材料,业已证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其中一些亚型会通过遗传学角度来定义,另外一些则会通过大脑开发方式来定义,剩下的一些则会以免疫异常为标准加以定义。
我们刚开始着手发表一些探讨孤独症儿童大脑发育状况的论文。论文指出,某些大脑区域,如:前额叶和杏仁核等,似乎呈现出不正常的发育态势。就以掌控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的杏仁核为例,在我们的研究中,约40%的孤独症男童这一部位不正常增生。
问:你们从肿大的杏仁核中看出了什么?
答:大脑的发育就好比一首交响曲,每个部分都要合着正确的节拍运作。如果有一部分生长得太快,那么我们相信它可能会发展成脑部连接异常,最终导致大脑功能障碍。与此同时,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杏仁核会与大脑的其余部分异步生长?
问:如果一位孤独症患者的杏仁核出现增生,是否就意味着一种特殊的孤独症亚型出现了?
答:没错。这正是它发展成为一个亚型的开端。可能与杏仁核病态生长有关的其他特征有什么?我们想要知道是什么造成这种快速增长,这样就能够知道对患者施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案以区别杏仁核正常者所接受的治疗。
例如,许多孤独症患者都有焦虑症。能够产生恐惧情绪的杏仁核可以对此起到预警作用。一般年轻的小孩身上看不出太多的焦虑。但是他们长大些后,我们就可以确定他们是否表现出强烈的焦虑情绪。所以通常是几个特点组合到一起构成一种亚型。
问:你们预期能够发现多少种孤独症的亚型?
答:要给出答案还为时过早。有证据表明,可能存在以大脑生长异常或免疫功能失调作为界定标准的孤独症亚型。
另一件事就是,整个学科领域已对孤独症的遗传机理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我想,断定说没有单一的孤独症基因是合理的。我们已知有近20条与孤独症病发有关的基因。如果这些基因中的任何一条发生变化,或出现丢失,抑或是自我复制,都会增大罹患孤独症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你身上发生了上述任一现象,却并不一定就表示你得了孤独症。在那近20条的基因之中,没有单独一条与大部分的孤独症亚型都相关联。俗话说得好,不可以偏概全。
问:有没有针对父母是否会把孤独症遗传给孩子的测试?
答:没有。遗传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有一些致病因素会世代相传或继承自父母。但是我们也知道,一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在你怀孕期间、染色体发生分离或复制的时候产生。
问:现在总是有人提到孤独症的环境成因说。是不是出于儿童自身基因构成的原因,所以才说孩子们的习性和环境有关?
答:那是最有可能的猜测。你身上有与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而如果你的免疫系统负担过重以致无法正常运作,就可能会影响你的大脑发育,进而患上孤独症。但是我们确实不知道何种基因以及何种环境压力会造成上述影响。
但是现在也有证据表明,某些环境因素的确会提高患孤独症的风险。有些致病环境因素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研究人员在这一点上向我们展示了:在宠物身上使用驱虱粉的家庭患病的风险会大一点。
问:是不是发现成果越多,要做的试验也越多?
答:令我倍受鼓舞的是:就我们采集到的数据来说,它们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同样能够提供帮助的是:一旦你确认了其中的一种亚型,你可以进一步通过更多的研究了解导致这种障碍的机理。这样能够直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最终的治疗手段。
还有一个例子与大脑另外一个发育过快的部分有关。即:正好位于你脑门后的前额叶。这块皮层区涉及到你的社交行为、未来规划、内心推理和自我意识。我们发现部分孤独症儿童前额叶呈现非常态肿大。从这一例子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些表现是相关的。例如:你的前额叶是否肿大似乎与你所处的孤独症阶段(早期形成或逐步好转)有一些关联。
问:下一步会怎么走?
答:我深信,开展纵向研究(译注: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被试进行重复的研究)对于了解孤独症很有必要。我们已经证实了在非常年轻的孤独症患者身上开展综合生物医学研究的可行性。我们甚至已经在更为年幼的儿童身上开展了初步研究——他们最小的只有6个月。这些儿童的兄弟姐妹患有孤独症,因而他们自身也有较高可能患有孤独症。通过研究儿童随着时间变化的发育状况,我们将会揭开他们生理上最显著的变化。如果只是单一地研究成人患者,我们将无法看到孤独症的另一些方面。迄今,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来源于某些孤独症儿童大脑发育轨迹的戏剧性转变。
问:那算一项新的发现吗?
答:好几个实验室都已经确认了孤独症病例中存在大脑发育异常的情况。这确实是一种发育障碍。早期发生的某些变化会对儿童以后的发育过程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终生残疾。
问: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对孤独症的描述差异很大。这与你们正在进行的研究相符合吗?
答:这正反映了孤独症这种障碍的亚型是何其相异。但如果每一个孤独症儿童的生理结构都是独一无二的,那我们就不用费心从实验中去寻找答案了。我打心底认为,随着这些纵向研究的展开,我们不会止步于仅仅是发现几千种的孤独症亚型。我猜测可能会突破十位数,也可能不到几千种。而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些不同的亚型,接下来会变得明了的是“不同表型组的共通点是什么?”有行为学上的共同点,也可能有生物学上的共同点。就像许多支流汇入一条干流一样,许多不同的遗传学和神经病学问题汇聚到一起,最终形成孤独症的各种行为特点。
问:听起来你对未来某天能够找到治愈途径的看法很乐观。是这样吗?
答:在过去十年里,我看到了投入研究中的资源数量的惊人增长。解决孤独症的第一步是要明白什么是孤独症。我想在最近的十年里我们在这一方面已经迈出了相当大的一步。孤独症表型组计划正是人们在这个领域中同心协力的表现。
我们在使用“治愈”一词时也务必要小心谨慎。我更倾向于使用“减少孤独症患者人数,提高孤独症患者生活质量”的说法。有些孤独症患者拥有超卓的天资和非凡的才能。我乐观地认为,我们正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孤独症的生物学表征,而这种了解将使我们针对重症障碍者的预防和治疗指定方案时有更为明确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