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星儿的康复及选择康复机构之路
他们很少说话,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们像婴儿一样哭闹……就像天空上的繁星一样,在黑色的夜空中闪烁但却又那么的孤独,这就是“星儿”,这一群体在医学上被称为孤独症(自闭症)患者。自2008年起,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宣导日”,和艾滋病日一样,是联合国仅颁布的两个疾病日之一。本报记者走近自闭症患儿与家人身边,体会他们难以被外界知晓的内心世界。
■星儿之路
学龄前唯一康复机构无法满足患儿需求
昨日上午10点,在大良祥兴西路的威权康复中心一楼内,十来个自闭症儿童正在老师的组织下看动画片,动画片似乎很精彩,他们一动不动盯着屏幕,大部分面无表情。见来了生人,他们不与人搭话,就连眼睛都不愿意直视对方。
这是顺德首个,同时也是唯一一个专门为残疾人员,尤其是学龄前的患儿提供医疗康复、教育、托养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康复服务机构。这里重新装修后规模有1500多平方米,四层楼内分为9个不同功能的康复区,容纳250多种康复器材,最多的时候可同时接纳100多个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但这100个对于顺德庞大的自闭儿群体简直是杯水车薪。
数据显示,广东省自闭症发生率为0.67%,其中0—14岁自闭症儿童有14万左右,而在顺德,尽管官方并没有详细的统计数字,但是就康复中心的情况而言,先后来治疗包括登记意向的自闭症儿就超过150个,分别是2岁到12岁的自闭症儿童。更多的自闭症儿的处境,正如他们自身一样孤独而不为人知。
超过12岁的自闭症患儿,一般会被认为是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治疗效果不佳。机构的汪医生告诉记者,他印象很深刻的是,曾经有一个十二岁的龙江的孩子,由于他们父母最初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等到后来治疗的时候已经很难医治了。而目前在机构接收治疗的60多个自闭症儿童的年龄越来越小,从几年前最小的5岁多,到如今最小的2岁。
“自闭症越来越被人所认识,越小介入治疗,治愈的希望越大。”汪医生说。
完成义务教育后能“生存”已很不错
12岁前的孩子可以去康复中心,那么12岁以后呢?
“几乎没有完全康复的说法。”汪医生说,12岁以后能走出康复机构,融入普通的学校,“对于我们来说就已经算康复比较好的。”但据他观察,“自闭症”通常会伴有智力发展迟缓、癫痫、极度活跃、退缩以及其他情绪障碍。由于存在着心智解读和社交障碍,自闭症儿童有着让人难以理解的逆反行为,他们很难融入社会,久而久之被“主流社会排斥甚至唾弃”。
更重要的是,即使少部分的自闭症儿可以列入康复不错的范畴,也极少有普通的学校能够接纳他们。现实是,他们到了适龄上学的时候,幸运者会被送入顺德启智学校,这是顺德首家,同样也是唯一一家综合性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它接收的对象是处于9年义务教育阶段的300多名中度智障和听障的学生。因此少部分既有自闭症,同时也有智障的孩子会在此完成义务教育。
至于“完成学业”后去哪儿,记者了解到,他们中的大部分仍会回归家庭,只有极少的部分才能走向一些专门为他们而设置的特殊岗位。
而进入启智学校的孩子,校方给他们确定的教育目标最低是“生存”,“自立”被认为是成功的目标,而“发展”,在该校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目标。一名该校老师告诉记者:“就像是小猫小狗一样,虽然有点不尊重他们,但是他们的情况确实如此,很多孩子的智力只有2—3岁,跟他们沟通很难。”
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如果能够达到“在他人提供生活资料、在他人的帮助下,可以生存下来”的程度,就被认为是基本完成受教育的目的了。而这样的期望,对于很多拥有自闭症儿的家庭来说,也往往是极大的奢望。
■星儿家庭
只能自费医疗让家庭不堪重负
除了康复中心与学校,自闭症儿的第三个去处就是医院。在顺德和平创伤医院九楼病区,这里住着一群从外地慕名而来的自闭症患儿。最近来自广州,最远来自海南。为何背着孩子千里寻医,这些家长说,这里有希望。
昨日下午3点,记者来到小封的训练室,小封今年七岁半了,据护士介绍,他是三个从海南来顺德治疗者中康复最好的,现在他能模糊地喊出“爸爸,妈妈”。小封正在康复师的带领下做着跑步训练,记者似乎惊动了他,他回头望了望,可见一双浓浓的眉毛,一对漆黑光亮的大眼睛,简单干练的小平头,整个一俊俏的小男孩,似乎很难与自闭症联系在一起。
小封的父亲告诉记者,小封两岁之前,不太说话,行为上也很奇怪,当去医院诊断为自闭症倾向后,父母带着小封跑遍了大江南北,去过南京、北京、上海等很多城市,在海南为小封治疗时,偶然知道了在顺德有这样一个治疗机会,于是便带着小封来到了这里。
在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之后,小封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转,小封父亲激动地说,“以前他根本听不懂我们的话,很难让他明白我们的意思,现在他能听明白我们大人的意思了。”他还举例说,以往带着小封出门一定要用手紧紧地牵着,一旦放开他就会瞎跑,现在他能自己走路,看见陌生人也不会害怕了,也不会像原来随地大小便了。
来到顺德后,7岁多的小封终于喊出了人生中第一个“爸爸,妈妈”。迟来的称呼让父母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两人为了照顾小封,辞去工作朝夕陪伴在他的身边,而治疗的费用令他们显得很为难。
“自闭症的治疗过程太漫长了,一个疗程就要20万元,而一个疗程时间仅仅是一个月,总共有4个疗程,共要花费80万元。”小封全家的钱已经难以支持。“如果政府能够将这笔费用纳入医保就好了。”小封父亲说。记者从顺德区教育局得到的消息是,今年顺德特殊教育的投入将会进一步加大,而将自闭症儿的治疗纳入医保,仍将是漫漫的等待。
■星儿机构
员工因亲友歧视而辞职
无论是对于家庭,还是康复机构,或是治疗的医院,都需要参与治疗自闭症儿的人们极大的耐心。而事实上,民办机构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常人无法想象”。开办多年,威权这家在残联指导下唯一的康复机构也同样受到发展的困扰,机构康复的员工为此很多转向做护士或是幼师。
每个孩子都需要主教、辅教两位教师配合,并全程跟踪他们的一举一动,“从饭桌到课桌,从床铺到厕所”,一对一的照顾,值夜班,手把手教,有的甚至会不时挨打,有的员工待不到一年就要走。而在顺德的人才供求网站,顺德威权康复中心的招聘广告常年置顶。
招员工难,留员工更难。曾有一个男员工与女友相恋多年,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对方家庭一听是给自闭症儿做康复的,立即要求女友与其断绝关系,还放下话说:“整天跟自闭症儿在一起,就不怕生下的孩子也是智障!”该男员工最终抵挡不住压力放弃了这份工作,选择了女友。
“工龄在3—4年的员工都能拿到3000元工资,但他们的付出确实与收入不成正比。”中心麦主任告诉记者,很多年轻员工离职的原因,经济压力是其次,关键是受不了社会的歧视。
一方面是人手流失,另一方面中心又面临着学员爆满。“目前已经很多家长在排位了,这边的一走出去,那边就马上进来。”麦主任说,按说自闭症的康复时间宝贵,但目前小规模的机构实在无法满足巨大的需求,许多孩子只能年复一年排队等候治疗。
一个好消息是,她听说最近政府准备着手给康复中心换一个更大的场地。
但她同时也在思考,到底要容纳多少孩子的场地才足够大?更令她为难的是,员工怎样才能招到并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