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扬帆起航
孤独症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与不教,教得是否得当,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好的方向”就是他们能够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训后从事某项工作而达到生活自立。否则听之任之,孤独症儿童很难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好转,相反往往会发展出愈加严重的情绪、心理、行为等障碍,使得社会甚至家人都感到越来越不能忍受他们。而由于被他人排斥,孤独症儿童的挫折经历就会越来越多,这将进一步把他们推向更加自闭的状态。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特殊机构训练,在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上,例如老师发出口令:“拿出水彩笔来。”家长们忠于职守,齐刷刷开始翻动孩子的书包,以最快的速度纷纷拿出笔,塞到自己孩子的手里。天长地久,孩子学会了涂色,绘画技能有了提高,足以让母亲沾沾自喜,聊以宽慰。但是,几年的训练结束了,仍然是母亲把笔塞到孩子手里,仍然是母亲为孩子收拾用品。绘画技能的提高、对老师指令的反应、与老师的配合、学习用品的整理、理解作品的意义、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别人看等,这些都是围绕绘画活动可以开展的教育内容,到底我们让孩子学会什么,对孤独症儿童更有社会意义呢?这些教育内容的价值判断与取舍,又以什么为准则呢?没有目标的航程,就是没有方向的航程,更有甚者,背道而驰者也会有。作为家长一定要想清楚。
虽然训练不能让孤独症患儿彻底痊愈,但训练对于孤独症患者的矫治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孤独症儿童由于本身的发育障碍失去正常、健康发展的内在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只能眼看他们陷在自闭状态中而无可奈何。
当我们围绕着目标选择了最应该、最值得教的内容以后,接下来的问题才是用什么方法教。目标是永恒的、唯一的,而方法是多元的。随着孩子程度、年龄,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变,方法是变化的。判断方法的好坏,只有一个尺度,那就是它是否能够有效地实现我们的目标。离开目标去评价方法,那么就等于失去了评价的根据。
孤独症是一个群族的统称,其中的每个个体,障碍程度、类型差异之大是众所周知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各自不同的康复潜能,自然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未来各自可能达到不同层次的社会性康复的目标。另有孩子障碍程度的轻重,并不是该不该进行社会性教育的依据。对所有孤独症儿童来说,恢复、改善社会功能,进行社会性教育的方向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不同程度的孩子在社会化道路上前进的速度是有快慢区别的,社会功能获得改善的最终程度是有高低差异的。但这是他们在社会化道路上前进一小步还是前行一大步的差异,不是方向上的差异。
训练固然很辛苦,也许会使很多家长迷茫,但是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我们甘愿做导航,这就是康复目标的价值。孤独症康复训练,如同大海中的万里远航,倘若没有目标的引导和指挥,那么,必然会迷失于苍茫的大海之上。
教育是一个目的性、计划性、方法性很强的工程,孤独症教育因为其特点,决定了它应该更具科学性。为了孩子将来的生存,必须要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尽可能地让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人。正是因为将“融入社会”作为目标,正是因为孩子现实的孤独症状与社会性目标之间的差距,所以我们才要启动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教育工程。有了目标,我们才能判断我们的康复训练是否科学,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有根据去判断哪些东西该教,哪些东西不该教,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就无法判断教哪些东西对孩子的康复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