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灵桥梁――让师生关系更好沟通
刘杰,5岁,男孩,一个有语言障碍、严重心理障碍的儿童。症状:能理解简单指令。能用表情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就是不愿与人接近,不会模仿,不愿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当老师与他说话时总是躲避老师的视线,眼睛不看人,头一直低垂着,如果老师被动让孩子抬起头,他就会故意闭上眼睛不说话,不看人。爱好:玩球。老师也曾用过各种强化物来引导孩子的兴趣,便收效仍然甚微。
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该如何引导孩子走出自我封闭的心理呢?老师该怎样打开孩子紧紧关闭的心门呢?
他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王,只有一个儿子,国王当然很疼爱这个王子,将来王位是要传给他的。
可是有一天,这唯一的王子得了一种怪病,他把自己的联想成一只大公鸡,一天到晚,蹲着跳来跳去,嘴里咕咕地叫着。仆人送饭来,他也不用筷子,只用嘴啄,一边啄,一边说:“咕咕咕,好吃!好吃!”
国王着急了,传令下去,宫廷内外,全国各地的医生都源源地涌进宫来,什么奇方怪药都用上了,但最终都从王子执着的“咕咕”声中败下阵来。
国王无奈之下告示全国,无论男女老少,地位如何,只要能将王子莫名其妙的病治好,他愿意出一半江山。
几天后,一位年轻人来应征了。国王看他一副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样子,便也不敢抱太大希望,但好歹死马当作活马医,让他试一试好了。
国王问这年轻人用什么药,开出药方,好让王子服用。
年轻人说:“不,国王,我不要任何药,只要让我整天和王子待在一起就可以了。“
国王很诧异,但还是答应了年轻人的要求。
于是,年轻人去见王子,他一见王子,便也蹲下来,大叫道:“咕咕咕,这是一只大公鸡”。
王子很开心,见来了个同伴,也兴奋地说:“咕咕咕,我也是一只大公鸡。”
于是王子和年轻人又笑又闹地滚在了一起。王子用嘴啄米,年轻人也跟着啄,王子在沙土里打滚,年轻人也跟随着打滚,王子蹲在一条木板上睡觉,年轻人也跟着一起睡。
就这样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就在国王对年轻人的一派胡闹忍无可忍时,奇迹出现了。
这一天,年轻人先是咕咕地和王子说了半天话之后,随手拿起杯子喝水,而不是像以前低了头去吸。王子很好奇,也试着拿起杯子来喝水,发现这样的确比较方便。
王子高兴了,于是处处开始模仿年轻人的动作。年轻人很巧妙地一步一步地把王子重新引回了人的世界。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对我触动很大。我觉得对象刘杰这样的孩子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步:接纳
第二步:升华
第三步:融进去
第四步:诱出来
孩子的心理已经关闭了,再想开启时已不是念一句“芝麻开门”就可以了事的。如果老师即家长要想扭转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要想重新打开孩子的心门,就必须走进孩子的心灵,做一个“地下工作者”,让孩子感到你是自己人的时候,你的忠言才会顺耳,才会奏效,才能使孩子从自我封闭的心理中走出来,古人说得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诚然。
于是在平常的训练中第一步:接纳――即让孩子接纳老师,老师要使自己降丰和孩子一样的儿童,在他的世界里,让他感到有你的存在,他更快乐。我利用他喜欢的球做为沟通的工具,我拿球先站在他面前玩,让他看,他看了之后我再慢慢地把球放进他手里让他拿着玩,他拿了之后老师再引导他把球给我,我再给他。这样做了有1个小时之后,他能高兴地与我互相传球。这时他的心理已逐渐接纳了我。也就是找准了他的突破口,用爱心、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的心态,让孩子接纳你,孩子接纳了你之后,你就成功了一大步。
第二步:升华――也就是让孩子明白你的信任与赏识,然后,心平静下来,再想办法将面临的问题处理好,即把它升华。在训练中要迎合孩子的兴趣,灵活地把你要教的内容穿插进去,让他在玩中学到知识。老师在游戏中让他做ABA动作指令,他现在已能主动听指令:站起来,坐下,过来,抱抱,拿笔,拿杯子,把XX拣起来,给我,握握手,开门,关门等。
第三步:融进去――即把你的思想放在他的年龄段,与孩子融合到一起,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运动,一起上课,充分调动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性,主动性!
第四步:诱出来――即通过你的努力将孩子从封闭的心灵中带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