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特教班之情绪教学
学前特教班中每一年的新生入学,班级中都会出现不同障别的儿童,尤其老师在面对自闭症儿童与过动儿童的行为问题最棘手的莫过于如何结合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培养儿童情绪的处理方法。情绪的表现,会影响到儿童的学习效果,幼儿的行为,也会影响个案与同侪的相处与互动,因此,情绪教学对于身心发展迟缓儿童未来的发展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接受新生的入学,透过与父母晤谈、搜集相关的学习记录、更进一步如果能了解个案于入班前曾在各个机构或医疗院所进行的相关疗育经验,现阶段老师与前阶段老师(或治疗师)为个案进行经验上的交流是有其必要性,当老师所得到有关孩子的学习纪录越充实,欲能充分的掌握每一位学生于学习上所产生的困难以及个案的疗育经验,界这相关疗育人员的合作,使得新阶段的疗育人员更能掌握介入的方式与技巧。
进行课程的模式,如果老师清楚孩子在先前的已备能力,并了解过去的学习经验,就能更快速的介入孩子的各种学习,也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途径。
一、老师应介入的方向:
(一)观察儿童的基本能力。
(二)了解个案的学习经验。
(三)决定课程的介入模式。
(四)设计教学活动。
(五)教学活动的进行。
(六)评量活动后儿童的能力。
老师应介入的方向:
(一)观察儿童的基本能力:
透过父母与相关专业人员的晤谈,以及老师对个案之观察以了解个案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表现,情绪表现牵涉到孩子的生理健康与否,当孩子处于生心理都健康的情况下,自然能有稳定的情绪,由于自闭症儿童与过动儿经医学界的证实乃因神经功能异常所致,对于其它障碍类别的儿童,或许因为智能、动作、语言能力的不足,处理身边事务的能力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观察儿童具备有哪些能力对于情绪课程的介入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了解个案的学习经验:
当一个案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中,教学者对于个案先前曾经接受的疗育经验的了解是有其必要性,因为,这包括个案在学习过程中习惯的养成、学习态度的建立、学习环境中能提供的经验、常规的遵守...,都会成为儿童日后接受教育的基础,也就是说,良好的习惯与态度、愉快的经验以及对常规指令的理解能力,都能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学习能力,尤其,当孩子能有愉快的学习经验,则能帮助儿童在其学习的历程中建立自信,更愿意在各种学习领域上接受不同的模式与教学介入,对于儿童日后进入教学系统,更能以良好的学习态度进行学校中所安排的各种教学活动。
三、决定课程的介入模式:
课程的介入模式,牵涉到孩子的能力与生理状况是否造成其学习上的阻碍,教学者可藉由提供不同的情境,引导儿童在不同的情境中认识自己的情绪,且提供其使用情绪语言的经验。为有效提供儿童于生活中辨识情绪的经验与处理方式,面对情境,无论出现正向或负像的情绪,,都能做为老师设计课程的体裁,如果成人无法理解儿童的内在需求,一味的以自己的想法提供不适合儿童的学习内容,导致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事倍功半的效果,结果成人发了很大的脾气、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频频遭受挫折,者都是我们对孩子的真正需求并不了解所致。
四、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在帮助儿童建立各种能力的关键,针对特殊需求的孩子,由于他们有不同的生心理需求,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者必须根据孩子的特殊需求提供各种教具与教材的协助。情绪教育不同于认知课程,他必须建立在某种情境与事件下,并学习在各种情境中得以应用的技巧。因此,老师在设计各种情绪教学的过程时,也必须考虑到孩子类化的能力,生活事件中出现的不同变量,都可做为我们引导儿童学习不同情绪表达的情境,对他人呈现的表情,也在活动中学习辨识。
五、教学活动的进行:
教学活动进行前,老师针对儿童能力的不同,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目标乃依据儿童的能力而定,教学者则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因此,既使一个活动在数字儿童面前同时呈现,教学者可依据儿童学习能力拟定各种不同的学习目标。而且,提供不同的情境,以利所建立的能力在各种情境中都可以发展或类化,对于日后其面对各种转换的环境,则能适当的应用技巧。也就是能将教学情境中所提供的技巧真实的类化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
六、评量活动后孩子的能力:
各种活动的设计,都因为教学者考虑儿童有学习的需求。经过各种活动的介入后,教学者必须透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情境的改变、事件的发生而呈现不同的情绪反应,并观察其能力是否在面对不同情境时而运用情绪课程中教学者所提供的处理技巧。
环境中的准备
(一)环境的选择与设计:
环境的选择对儿童的情绪有重要的影响,过度的色彩与声音的刺激都有可能造成学习的不良影响。因此,为孩子选择或营造一个学习环境必须考虑其整齐清洁外,环境中柔和的色彩与安全的摆设极其重要。家庭和学校对儿童能产生不同的教育功能,在环境的设计上,应考虑儿童内心的需求,避免不当的刺激在环境中出现,造成儿童因此不断的出现固执行为而衍生出不良的情绪问题。
(二)避免不当的干扰:
不当的干扰容易引发儿童不良的情绪对父母而言,往往无法理解何以会造成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情绪,且无法避免此因素介入所产生的影响,父母不解何以我的孩子会如此。再加以孩子的怪异行为、语言发展迟缓、无法遵守规则,便企图以更多的口语指令或身体动作来控制孩子的情绪,发现因为父母的不得要领而引发更多的情绪问题,长时间下来,父母疲于奔命,孩子的问题依旧,,乃至于出现更多的异常行为,这些都带给父母更多的挑战。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我们为孩子预备好环境了吗?当环境真正的为孩子做好了准备,而不是为成人而设计,孩子的心理感受到环境是属于他的,自然情绪能够得到安定。环境的提供适不适合孩子,牵涉到成人够不够了解孩子,能否理解孩子的各种举动与行为表现是否因环境中的不适合孩子所导致。
(三)在此环境中孩子必需是被接受的:
虽然融合教育的模式,已在国内实施。然而,我们必需思考,孩子在此环境的学习是完全的被接受吗?一个能够完全接受身心障碍儿童的环境,老师和同侪则会接纳此儿童在学习上可能必需面对的困难,并且,会充分的利用同侪的力量,一起帮助个案在环境中获得更大的适应,减少个案在环境中遭遇被排斥引起一般家长冲突的机会,甚至会为了班级中一名有特殊需求的幼儿,而改变环境中的设计。如果,这个环境是真正的在为孩子做准备,无论在动线的设计、课程模式的进行、小组的安排、教室的选择、背景音乐的应用,都能在教学过程中而有最大的弹性。也就是这一切都是在以孩子的需求为考虑,此种教育理念下所提供的学习模式,能减少儿童引发负面的情绪反应,当儿童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才能帮助儿童建立正向而主动的学习态度,此态度的养成,将是影响儿童日后学习的重要因素。
(四)提供儿童适应不同环境的机会: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班级中的学习,走出班级,打破班级的界线,和他班老师、同伴互动琐鷛|,老师间彼此的交换教学,回归主流与反向回归模式的应用,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小区活动的参与,都是在帮助我们身心障碍儿童适应各种不同学习模式的机会,如果老师很清楚的知道,我们班级中的身心障碍儿童必需和家中的成员相处、必需走入小区、走入团体,提供其参与不同团体的学习都是在为其未来发展其适应能力作准备,也就是说,每一种环境都有可能引发儿童各种不同的情绪,让孩子在学前阶段接受各种环境的转换,使其提早接触不同的学习环境。
(五)类化能力的训练:
每一个身心障碍儿童,有其不同的学习特质。当老师为儿童设计各种学习活动,提供各种技巧的训练,其目的都是希望能帮助孩子在日后能将此技巧应用在不同的情境中。情绪教育亦然,不同的情境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因此,多元的情境帮助儿童在进行课程的过程中应用不同处理技巧,更能帮助儿童在学习情绪的课程中增进其类化的能力,当孩子类化的能力增强,表示其情绪不再轻易的因为环境中各种因素的改变而受影响,对儿童未来的环境适应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透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引导儿童透过表情的辨识与指认、心情的同理、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反应,这些能力就必需建立在儿童对情绪语言的理解与表达。然而,各种情绪的产生,通常都因为某种事件的影响,造成儿童有各种不同的情绪。因此,情绪教育必需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也就是说,每一个生活事件对儿童而言,都有可能造成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教学的课程设计,也就是必需由此不同的经验着手。并与生活经验中所发生的事件相连结,经过重复的经验与多次的练习,并类化至实际的生活事件中。
情绪教学的原则:
一、拟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一)能认识不同的表情。
认识不同的表情,可从脸谱的认识、器官的位置开始。脸部的表情是透过五官的组合而产生,因此,五官的组合形成的不同表情,都能帮助儿童认识不同的表情所代表的不同情绪,所以,可以藉由一个大脸谱,并准备眼睛、鼻子、嘴巴、眉毛,除了可一一介绍器官的名称外,尚可观察器官的组合会出现各种表情,每一种表情则代表一种情绪的表现。
(二)能理解表情与情绪的关系。
儿童生活经验中,一定出现过各种不同的情绪,但父母往往专注于安抚其情绪,却疏于此时此刻正是可教育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时机,难过、伤心、生气,必需是建立在某种事件与情境下,因此,透过对表情的理解,连接生活上的经验,并呈现各种与情绪相关的语词,让儿童知道,原来这个表情势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的。
(三)能连结事件的发生与情绪表现的关系。
生活中的每个事件,对孩子都能产生内心的互动。成人透过对儿童日常生活的观察,了解事件的发生与儿童情绪表现的关系,哪些事件造成儿童的不悦?哪些情况又能引发儿童愉快的学习,如果能透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语言能力、生活习惯、情绪反应,当某一事件发生时,我们即可引导儿童应用语词不同的语词形容自己内在的感受。例如:爸爸带我去买一部红色的汽车,我好高兴。或车子坏掉了,我好伤心。尤其针对自闭症的儿童使用这样的语句真的会有困难,要不断的藉助生活的事见提供练习的机会。
(四)能指认自己的情绪。
针对初期语言能力不佳的儿童或无法以语言能力表达的儿童,稳往因为无法以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因此,当我们确定该儿童无法以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就必需透过表情图卡来指认了。但在孩子出现指认表情图卡时,也不要忘记再一次的示范该表情应有的语言模式。
(五)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除了情绪的脸谱外,对于他人的关心和友善,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必需去教导与示范的。这个练习,可以透过师生、亲子、手足、同侪的关系进行练习,家庭进行此练习时,必需全体家人共同配合,如:赠送他人物品、与他人分享愉快,接受他人的协助,多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予以练习。当然,这个过程,家庭成员在生活中提供不同的示范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