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当的就学环境
最近开始接受新生的报名、鉴定与晤谈,相对的,班上满六足岁的孩子也即将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小学就读。所以,为孩子选择一个适当的就学环境,对父母来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为,环境的软硬件牵涉到孩子接下来学习的动机、互动能力、人际关系的学习成效。
我们考虑让孩子进入普通班或特教班的学习环境,都是以孩子具备哪些基本能力作为参考的条件,尤其孩子进入一个班级,孩子所要面对的问题绝对不是只有学科的内容,还包括生活事件、社会互动、口语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尤其学前阶段的课程模式和国小的课程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家长如果期待孩子在国小阶段能受到幼儿园一样的待遇,那就错了。
选择一个学习环境,有些父母的考虑是以「明星学校」、「明星老师」为依归,所以「迁户口」、「寄学区」的情况每一年都会出现;我们很少去思考,这个明星学校真的是适合我的孩子吗?还是父母亲一味的相信「名牌」的心情所导致的结果,孩子没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最明显的衡量标准,就是观察孩子进入这个学习环境是不是「快乐的」,任何一个学习环境哪怕他的设备再好,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在每天被送至学校时,我们如果没有看到孩子快乐的表情和自信的态度,我们(老师或父母)就应该去做反省,孩子的能力已经比一般的孩子较弱,如果老师连孩子最起码的学习动机都无法引发,在孩子每天到了学校都还是以拒绝、哭闹、抗拒的行为来面对时,当时为孩子做选择的「人」就必须好好的思考,为什么才三四岁的孩子,我们就让孩子的学习过程遭遇这么大的挫折和困难,如果因为环境的安排导致孩子更多的行为和情绪的问题,我们可以做什么样的改善。
这几年,许多父母会应用大量的早疗资源,也透过计算机系统成立了许多「家族」,我曾经进入网站中看到一位家长为了帮孩子争取「缓读」的机会,在鉴定安置的会议上,曾被一位相当有经验的师院教授问及「你认为你的孩子缓读一年就可以正常化吗?」我对于这样的问题也经常会出现在许多迷失于自己的孩子慢一年就能跟得上的家长身上,直到这两年,北市规定办理暂缓入学的个案不得继续使用公立学校的服务系统,这样的状况才逐渐减少;有时候,老师根据孩子的发展状况所提供的就学建议,还比不上家长在网站聊天室或医院治疗室门口的「决定」,到后来,父母甚至于会用「避重就轻」的方式和鉴定晤谈的老师进行互动,实际观察孩子的能力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样的学习目的是什么,我们都要仔仔细细的思量,无论孩子的能力怎样,我们都要把孩子摆在一个「刚刚好的位置」,不要相信把孩子放在哪一个明星班或交给明星老师,孩子的障碍状况就会消失。
一个有良知的老师,绝不会吹嘘自己的万能,而是提醒家长以正确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学习问题;融合教育在目前我们的教育制度之下,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但也不是有的身心障碍的孩子均不适合接受融合教育,重要的事,融合教育的实施,能帮助我们的孩子提升哪些能力,而哪些措施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不足的,我们应该如何补救,尤其是在大班级中,我们期待孩子在这个环境发展出哪些能力,将「特殊班」和「普通班」的利弊都列出,找出「利多于弊」的学习模式,就是最适合我们的孩子。
这几年,我看到一些家长运用许多渠道和方式让孩子进入普通班,尤其进入国小阶段,孩子连注视黑板的能力、和大家一起坐下来的规矩都没有建立好,让孩子进入普通班就学,导致全班秩序大乱,孩子上课也没有适当且系统的课程内容,孩子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去,美其名只是满足父母的虚荣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排挤和挫折,岂是父母所能感受,当孩子一再一再的面对挫折,「学校」的功能也无法发挥,父母又觉得老师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其间就会产生极大的落差。
我没有责怪家长的意思,但是,家长们应正视孩子的能力到底适合安置于哪一个环境的问题,「特殊教育」的精神,即是希望能将孩子的能力发挥极致,不在于满足家长的虚荣心,让孩子有一个快乐且成功的学习经验,才能帮助孩子有更强的动力进行学习,善待孩子的「学习经验」,它不等同于「家长的抉择都一定是正确的」,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