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好大人的情绪
小顺的爸爸之前因为失业中,所以小顺都是由爸爸送来学校,最近爸爸找到一份大夜班的工作,所以每天早上七点下班后,才回到家中。爸爸因为心想回到家后可以尽快休息,所以一回到家,便想把小顺往学校送,以方便自己可以尽快的休息。所以,这几天,小顺都早早的就被送来学校。
一天上午,老师正在进行团体课,忽然听到小顺口中连续的说出「干*娘」的三个字,由于当时由另一位老师在进行动物配对的示范,我则坐在其它小朋友前维持秩序,并在孩子耳边提供口语的提示,如果不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无法察觉到小顺能够如此流畅的唱出「干*娘」这三个字,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的情绪,我只是清描淡写的跟小顺说:「小顺!谁教你这么说?」小顺也想都不想的回答:「爸爸!」我再告诉小顺:「这个话不好听,老师不喜欢,以后不可以再说。」孩子也似懂非懂的说「以后不可以说。」就这样,也有许多天没有再听到小顺如此说。
隔几天,爸爸和妈妈一起来到班上,妈妈则向老师提及在家中听到小顺骂这三个字的行为,我反问妈妈:「你们家有谁用这样的字眼骂人?」妈妈指着爸爸,说是爸爸以前会有这样的行为,爸爸也随着回答:「以前啦,现在我已经不会骂了!」我告诉在场的爸妈:「如果这是你们大人的行为,孩子也像照镜子一样的模仿,在学校我再怎么阻止和惩罚都没有用,孩子会认为爸爸能讲,为什么我不能讲?」这样的行为,其实都是大人忽略自己应该「以身作则」的结果,老师在面对父母的错误行为,除了口头的劝告和提醒外,不会有更进一步的动作的;当老师发现孩子的行为表现,其实都是父母行为模式的翻版,事实上,是没有余力再去改变家庭的互动模式。
由于班上的家长,已经习惯于孩子如果没有当天没有吃早餐,送孩子来校时,都会以口头告诉老师,以让老师了解孩子的状况。小顺在班级中,认知和口语表达能力都较佳,所以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流畅的语言与老师间进行有效的互动,这一天,小顺也比往常较早来校,一位老师正好和小明在进行水彩画的活动,小顺则坐在一旁,并以清楚的口语对老师说:「我要吃早餐。」坐在对面的我,听到小顺这样的表达,立刻停下手边的事务,并摇摇手把小顺叫到面前,小顺走到面前后,我则问小顺:「你今天有没有吃早餐?」小顺摇摇头。我又更明确的问小顺:「爸爸没有给你吃早餐吗?」小顺也清楚的回答:「没有。」我立刻起身帮小顺冲泡植物奶,并告诉小顺:「以后如果爸爸没有给你吃早餐,你来学校就要跟老师说,好不好?」小顺乖巧的回答:「好!」于是,小顺坐在座位上开始使用老师为他准备的「早餐」。
这时候,我的工作伙伴才告诉我,爸爸早上来校的时候,告诉老师说是想把「小顺掐死」的话,所以老师立即叫这个家长回家,我们两人同时以「暗语」在教室里数落这个家长一番,其实,数落的动作,只是让面对这样家长的老师有一个情绪抒发的管道,并无法解决问题。
中午放学时候,小顺在等候发展中心下午班的老师来接,老师还没来的时候,我们提醒小顺先去上厕所,谁知道上完厕所,就有一批普通班的小朋友,一一跑到教室里来告状:「老师,小顺刚刚骂我们『干*娘』,还对着我们吐口水!」待小顺进教室,我也准备「好好修理」小顺一番,正好,这个时候发展中心的老师正好来接孩子,我则告诉接孩子的老师:「张老师,小顺今天骂脏话,他要留在教室,不去你们那里上课了。」张老师也随即接着说:「喔!好,我们也不喜欢说脏话的孩子。」于是,老师除了把小顺留下来,还很慎重的告诉小顺:「你今天说脏话,老师要打屁股!」我当下也打了小顺几下屁股,由于小顺在班级中从来没有被「打」的经验,这回也真的哭了,老师在小顺哭了以后,并问小顺:「是不是爸爸说脏话?」小顺一边哭一边点头,并说:「爸爸还掐我!」我怕孩子叙述的不清楚,再问小顺:「爸爸掐你哪里?」小顺说:「这里」并以手摸着脖子,老师再问小顺:「那小顺怎么办?」「我用手打爸爸」小顺随之回答着。我继续跟小顺说:「以后爸爸在掐你脖子,你要跑掉,来学校要跟老师说,有没有听到?」小顺也乖乖的回答:「好!」我又接着说:「以后没有吃早餐,也要来学校跟老师说。」小顺又回答:「好!」老师只好到厨房盛了一些饭,让小顺在教室里和老师一起乖乖用餐。
多年来,面对家长和孩子互动、甚至婆媳间的相处、夫妻的另一半无法共同承担身心障碍子女的教育问题,甚至制造出更多的问题导致孩子的教育更受到阻碍,而承担的一方,我们也不知道其承担的时效可以维持多久,哪一天,这个不定时炸弹会选择在哪一个时候引爆,我们当老师的其实也没有把握,更没有能力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