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班级经营策略及应用
孟瑛如(新竹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教授)
一般教师在接受养成教育过程,班级经营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然其较偏广义的班级经营,涵盖所谓的级务处理。在现今讲求融合教育,班级成员愈趋异质性,愈须全方位课程设计理念,近年却因师资培育制度及退休制度的可能改变过程,使得校园在退休潮影响下,各种衔接产生断层现象。
对特教老师所受的养成教育而言,高异质性班级成员与多层次班级经营本就为常态。新任教师在融合教育多层次班级经营理念与策略部分训练不足,且无资深教师诱导及给予协助,加上教育政策的稳定度与支持架构建构缺乏的情形,多层次班级经营遂成为教师关切的主题。
「多层次班级经营」专栏,将以每个月一篇的方式,就多层次班级经营之基本概念、预防层次、非语言层次、语言层次、行为改变技术运用,与班有「火爆浪子」等主题,与教师分享。
1维持班级授课过程流畅原则
班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上课流程能更流畅,良好的班级经营策略以不打断上课流程为原则,教师宜多注重班级经营策略中的预防层次与非语言层次,同时尽量于必要时才作班级经营。
例如学生妨碍教师上课,或妨碍他人上课、破坏公物、危及个人或他人安全等情形,维持授课过程流畅原则的班级经营可兼顾其它守秩序同学的上课权利,同时亦避免课程中断次数过多所带来的种种后遗症。
2提升学生「我能感」原则
班级经营策略中若有学生之参与与自觉的成分在内,将比教师强制外加式的班级经营策略易于得到认同,成功与持久的效果。近年来,教育界大力提倡empowerment(我能感)的概念,即强调任何策略的使用,必须配合学生的自觉及其个人相关特质与背景,使该策略能内化成为学生认知背景的一部分,进而强化其追寻自我生活与自我决定的能力,提升「我能感」。
特殊教育的精髓所在应是让特殊学生于受教过程中,能发展出各种掌握自己未来生活的特质,亦即独立与负责的态度与能力。empower-ment是一种长期与多元的发展过程,教师若能于班级经营策略中重视激发学生自觉与参与的原则,学生必能由此学习到自我控制与自我负责的「我能感」精神。
现今的社会与以往已有许多不同,激发孩子处事的原则可能比无弹性的做法更重要。例如:对于孩子在校园中欺侮人或被欺侮的问题,许多父母要求子女绝不可以动手打人,若有人打你,要尽速报告老师;有些父母则鉴于现今社会混乱,要子女若被别人打一拳,一定要回敬一拳,如此才不会再受人欺负。
然而这些作法都是以父母的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若是依empowerment的观念,则仅须提父母所期望的原则,再与子女讨论细节,给予子女通权达变的处理空间与自我负责的态度,期望的原则可以仅是「避免冲突」与「保护自己」。
至于如何去避免冲突,孩子可能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比如说:路上有人打架,不要去观看;路边有人随便跟你招手要你过去,绝对不要很老实的走过去;班上有难惹的人———如果他走前门,就走后门,不要和他走在一块等,这些都是避免冲突的技巧。第二是「保护自己」,如果有争执,报告老师是比较好的方法,就去报告老师;如果可以躲得掉,当然就躲掉。父母应经常让孩子去想象各种情境,掌控与自己个性及情境相符的策略。
教师们都学习过不同的班级经营策略,然而在运用时宜掌握自我人格特质、情境、环境与学生人格特质等因素,于第一现场的第一时间做出最正确的反应。班级经营策略没有最好与最坏的分野,有的只是教师是否能根据empowerment的原则,临场做出最适当的专业化自动思考与行动。
3多层次策略系统性运用原则
因一般班级可采单一层次班级经营法,若是有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的普通班或是资源班,则须采多层次的班级经营,虽有适性化的个别管理,然应异中求同,例如统一的要求是上课要专心,但对甲而言是上课要专心,眼睛看老师;对乙而言则是上课要专心,坐在位置上。不论教师、家长决定采用何种策略,须管教一致,且系统性的运用。
运用该策略的目的、原则、施行细节与可能发生状况要能事先设想并讨论,例如:若选择代币法以增强班上的某种目标行为,则目标行为须具体简要并符合最大适用性原则,确定同学明白实施流程与要求,赏罚公平,增强物或制度须多元特殊且吸引同学配合等。若有任何挫折状况发生时,「温和的坚持」会是一种最好的方法,权威体(例如教师与家长)间应管教一致,避免互相指责或有情绪失控的情形发生,权威体间应互为助力而非互为阻力。
4实时具体回馈原则
多数的特殊学生均有注意力与记忆力方面的问题,实时回馈,不论是正向或负向的回馈,便显得更加重要。
对较无分辨力的特殊学生,正向回馈的效果通常会优于负向回馈,教师直接陈述并奖励自己要的目标行为,会让孩子较能具体掌握教师的要求。但在实时具体回馈时,仍须掌握尽量维持班级授课过程流畅的原则;若不能在言语上实时回馈,非语言的身体动作或是彼此约定好的手势或表情,也是一种可以运用的方法。
5示范与操作原则
许多特殊学生有短期记忆与理解力方面的问题,示范与操作练习会是帮助他们了解老师期望的好方法。经由在认知学习方面的学习步骤分析,或技能学习方面的工作分析式的示范与练习过程,明了学生的困扰何在,进而找出最适合该生执行的策略方式。
6提示及缓冲原则
特殊学生常因自我内在控制力的问题,在执行过程中易产生落差的状况。给予约定的提示,提醒学生应注意的行为或应做的事,会比事情发生后再去责备,效果要好得多。同时,在给予提示后,可给予学生一些缓冲空间或时间,例如对于再度说谎的学生,可提示:「老师想知道事实是什么?想清楚了再告诉老师,好吗?」不必直接指责学生说谎,只提示说实话的重要性,并留思考时间给学生思索应如何说明事实。
又例如对于老是在上课时忘了要准时回教室的同学,可请同学在快上课时提醒他:「还有两分钟要上课了,准备进教室吧!」会比上课钟一打立刻要他进教室,缺乏时间上的缓冲要好得多。另外,针对易生冲突的学生在提示友好相处行为后,可在座位安排上给予适度的缓冲空间,以减少冲突。
(选自国语日报)
利泽国小特教组9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