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与周围人相处过程中,在遗传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些在社会交往中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如社会性情绪、气质、对父母亲人的依恋、交往技能、同情心、亲善行为、自我控制、对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道德情感和行为等。一个社会化的人才能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爱别人,学会接受别人的爱。
随着社会竞争逐渐加剧,家长对儿童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相当程度上,广大家长、教师以及社会更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从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社会化发展”教育。
就此,笔者走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陈会昌。
一项有趣的研究心理学家对儿童从4岁追踪到成人,发现智力对人的后期成就的作用不如社会性的作用大。
让4岁小孩在实验室里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比如让他们把丢在地上的散乱的玩具收在一个大篮子里,说:“如果你能把玩具收好,我就奖给你一块糖果。”当孩子们完成这个任务之后,实验员说:“现在我奖给你一块糖,你可以吃,也可以不吃,如果你能等到待会儿我回来,我就给你换一块更好的糖果。”说着拿出一块更好吃的巧克力糖给他看。实验发现,大多数小孩等不到实验员回来,就把手中的糖果吃了,只有少数孩子能等待。
研究人员同时测试了这些孩子的智商,然后对他们进行追踪研究。等这些孩子长大成人,统计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家庭和谐性等指标,发现,孩子小时候的智商与他们长大以后的生活没有显著的关系,但是,当初他们在实验室里能否抗拒诱惑,能否忍耐,却能够预测他们长大以后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当初能忍耐的孩子,多数有较好的社会地位,受过良好的教育,经济收入较高,家庭关系也比较和谐,而当初不能忍耐的孩子,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和家庭生活的平均水平显著地不如那些从小善于自律、能抵制诱惑、自控力强的人。
社会学习比智力学习更重要当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幼儿教育思想都特别强调幼儿的社会学习,认为幼儿在这一阶段与成人和伙伴的交往经验,将为他们未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打基础。
陈教授说,一个人从出生以后,就开始了学习过程。这种学习过程将持续整个一生。对处于心理快速发展中的幼儿来说,学习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智能方面的学习,另一类就是社会能力方面的学习。智能学习主要解决人与自然、与物理世界打交道方面的问题,社会学习则主要解决与周围人打交道方面的问题。
典型的智能学习,如学习语文、数学、常识、物理、化学等各门知识课程,是人的生存所必要的。而社会学习,则要解决人怎样和别人打交道,怎样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意见,怎样取得别人的帮助,怎样给别人帮助,怎样和别人一起合作做事情,怎样和大家一起维护社会规则和秩序,怎样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等等。这种能力,我们通称为“社会适应能力”,它对于人的生存也是必不可少的。
智能学习和社会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在很多时候同时发生,但二者不一定同步发展。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幼儿的学习应该以社会技能学习为主,人格与社会性发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进入小学的最初几年,智能学习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学习退到相对次要的地位,到少年期以后,社会学习再次上升到主要地位。
社会学习学什么社会学习,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儿童了解别人希望他做什么,不希望他做什么,他应该怎样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他应该遵守哪些社会规则,在各种情况下他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他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的爸爸、妈妈、老师和小伙伴,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所做的事情,他怎样与别人一起做事情,什么时候他应该帮助别人,什么时候他可以求助于别人,他应该怎样评价别人和自己,等等。
健康的人格特征有利于一生发展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不一定能有所作为,而一个坚强的、自控力强的人却往往能成功。
中国有一句谚语,叫做“树大自然直”,这句话不是针对智慧学习,而是针对社会学习来说的。意思是说,即使一个人在小孩子的时候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缺点,长大以后会自然而然地改掉。这种说法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人在小孩子时期没有形成大毛病、大缺点,而且他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正常地与人交往,投入了社会学习,在周围人的影响下,他原来的毛病和缺点才得以纠正。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有良好的社会学习环境,并且初步形成了健康的人格特征,他就不需要在长大以后再“补课”。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人在人群中总是处在有利位置,因为他比较多地受到别人的欢迎,能跟别人很好地合作,他的心境总是轻松、愉快的,他的生活质量自然也是比较高的。李春炜
(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