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成因
在一般人看来,孤独症患儿的种种表现既神秘又令人费解:为什么他们对周围的喧嚣可能冲耳不闻,却会被阳光下飞舞的灰尘搅得心神不宁;为什么他们难以理解别人的言语、行为和感受,却可能一眼就看出洒落在地的一堆火柴棍有多少根;为什么他们有时上蹦下跳动个不停,有时却又花很多时间毫不厌烦地从同一角度、按照同样的顺序旋转同一积木?引起这种独特疾病的原因是什么?自1943年报道儿童孤独症病例以来,学者们一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是60年过去了,人们不仅没有揭开谜底,在某种程度上,孤独症的病因反而更加扑朔迷离。
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专家们多认为亲子之间互动障碍、父母人格特质、家庭结构等太在因素是引发孤独症的主要原因,甚至有人以“冰箱妈妈人格”来形容孤独症家长的人格特质。这种看法对当时的学术界和社会舆论有一定的影响(其实至今还有许多家长不自觉地将孤独症的病因归咎与其父母的教养态度)。因此,在1940年到1950年,西方社会把孤独症作为纯碎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问题来看待,采取了对患者家长进行精神分析,将患者集中到精神病医院,或让孩子破坏象征着母亲的图画或陶制娃娃以发泄孩子的仇恨等治疗方法,但这措施的效果并不显著。1964年,瑞姆兰发表了《婴儿孤独症》一书,指出孤独症的症状很早出现,对患儿及家长的精神分析治疗往往无效,单卵双生发病率远高于双卵双生等现象,这些以后天父母的教养及家庭因素等来解释孤独症成因过于武断。至此,人们逐渐认识孤独症的成因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推测。当前,已有研究虽然说法不一,未有定论,但基本已经形成共识的是,孤独症患者表现出的广泛性发展障碍主要是由脑生物学的因素导致的,至于造成脑生物学改变的原因则可以从医学生物学、神经心理和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