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孤独症
“假性”孤独症
我不忍心给孤独症孩子戴帽子,而乐于给他们摘帽子。今天遇到两名“孤独症”患儿,我认为他们其实不是孤独症。
一名是22月龄的男孩,长得虎头虎脑。他的主要问题是不会说话,但能理解大人的话。他有很好的目光接触,我跟他开玩笑,他会侧过头去、害羞地窃笑。我跟家长说话的时候,他睁大眼睛好奇地关注我们。他对物体也很感兴趣,他高举右手指向空调,眼睛却看着我们,好象要告诉我们什么。
据家长说,他很喜欢跟小孩子玩。他和父母的关系也比较密切。父亲出差的时候,他会想念,嘴里念叨“爸爸”。如果三四天不见爸爸,他会慢慢忘记。他有很强的记忆力,吃了一半的零食,过了好几天还会想起来。由于表达困难,许多事情他会自己想办法去做,实在做不了,他会向父母示意。我特地询问,他是用别人的手去拿还是用手指指示?家长说是用手指指示。如果有很多东西摆在一起,家长就问他要哪一个,报对了名称,他就点头。
他喜欢看电视,虽然也喜欢广告,但更喜欢儿童剧。他会一边看一边学着做动作,跟着节拍跳舞,还会唱歌。学歌的速度很快,听一两遍就会唱,但发音不太准。
我认为他是表达性言语发育障碍,可能跟环境有关。他一半时间跟爷爷奶奶,一半时间跟父母。父母工作比较忙,陪他的时间不多。除了工作以外,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和敏感性都是不够的。在诊疗过程中,孩子一手把母亲往外拉,一手悟着裤挡,我说他是不是想小便了?母亲说不会的,刚刚小便过了。话音刚落,他就蹲下来撒了一泡尿。如果家长敏感一点,这泡尿就能把住,他就能很快学会控制小便。
我建议父母多带孩子出去玩,早点去幼儿园(小小班),多跟他说话,给他讲故事,多跟他做游戏,加强大小便训练。
另一名是4岁半的女孩,主要问题是口齿不清、好动、不服管教。她非常好动,整个诊疗过程中不停地动,跑来跑去,爬上爬下,还不停地说话,甚至尖叫,发音含糊,父母也听不懂。父母认为她缺少目光交流,但是我发现她能够跟我对视。我跟她开玩笑,她非常有兴趣,只是兴趣保持时间比较短,很快就玩别的去了。
口齿不清非常明显,所以不知道她在说什么。可能有模仿语言,偶尔也会蹦出一句与情景无关的话,可能是延迟模仿,但不确定。
父亲认为,她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并不比表达能力强,应该是理解性言语发育障碍,也可能是弱智。
其实,她的表达能力并不是很差,要什么东西都能说出来,而且能够分清“你我他”。我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她说“×××”。过了一会儿,我问“×××是谁?”她说“是我”。家长说,叫她的名字她总是不搭理,我觉得这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她做过残疾鉴定,被定为“轻度弱智伴孤独症”,正在某机构训练,已经看出效果。如果机械地对照诊断标准,她也许是达到了。但是,她的全部症状完全可以用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轻度弱智以及理解性言语发育障碍来解释。所以,尽管她符合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但核心症状并不明显,不应该下这个诊断。
据家长反映,她一周岁前发育很正常,后来经常感冒发烧,有过多次高热惊厥,以后就出现异常了。她做过磁共振,脑中有一个小囊肿。这些可以解释多动症和弱智。对于象她这样严重的多动症,感觉统合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至于轻度弱智,最好的方法就是特殊教育。另外,她还需要言语训练。总之,虽然不是孤独症,但训练方法跟孤独症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