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自闭症与普遍对它的误解
一、边缘性自闭症
1、边缘型人格障碍它的成因可能是不健康的童年经历或者是脑机能障碍,被诊断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被发现他生活在内心世界平静而外外部疯狂的状态下。
2、他们很难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经常处于一种起伏不定的状态。他们扭曲对自己的印象,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并且当他们渴望爱时,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患通常发现他们的愤怒、冲动、起伏不定和频繁波动的情绪将别人推开。
3、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实体开始进入精神科诊断,是1948年的DSM-I,当时的名称叫做“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Emotionally Unstableper sonality disorder),在1968年的DSM-II中取消,因为它与当时的另外一个诊断,循环型人格障碍有很大重叠。1980年DSM-III出台一直到现在的DSM-IV-TR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一直保留,取代了循环型人格障碍。
二、普遍对它的误解
自闭症是英文“Autism”一词的译法,不过它流行于港台和东南亚。中国大陆的医学界将它称为“儿童孤独症”。这并不是“Autism”一词的直接翻译,但更符合该病的实际情况。顾名思义,这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病。一般要在3岁前被发现才算孤独症。所以,如果有哪个成年人原来好好的,忽然不愿意与人交往,要么是性格问题,要么是其他精神疾病的表现。精神分裂症、情绪障碍也都有可能产生类似的症状。
直到上世纪40年代,自闭症才被美国医生利奥·凯纳从智力低下等精神疾病中分离出来,当成一种独立的疾病。最初人们认为这是由于患儿父母教养不当所导致,给患儿家长制造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后来医学界普遍认为自闭症是由于某些生理原因造成的,只不过直到现在,医学界也没有查清楚到底是哪些生理原因造成了自闭症。唯一的进展就是把父母从“教养不当”的指责下解放出来。但直到现在,国内一些文章还把教养不当称为导致自闭症的主因。
由于没有查清生理原因,目前医学界对自闭症也没有有效的疗法,只能对患者进行看护。在着名的自闭症题材影片《雨人》中,自闭症患者缺乏自理能力,终生都生活在精神病院里。到现在,医学界能做到的也只是减缓某些症状,让他们适应精神病院的生活。几乎没有哪个自闭症患者被治愈,能够参加工作,甚至成为“成功人士”。所以,凡是在公众面前大谈自己如何与自闭症做斗争的,肯定是搞错了本病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