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测量和评价
目前在我国孤独症的测量和评价还没有像听力、视力的检测那样成熟的方法,也没有像智力落后的鉴别那样成套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孤独症的测量和评价可以通过儿童的表现结合孤独症的定义、特征进行初步的判断,也可以通过一些专门的量表如有关的儿童行为量表进行评定。因此,孤独症的测量实际上可以有三条思路:
(一)是按照定义观察儿童的表现,如果儿童的行为和定义描述的特征相符,则可以怀疑儿童有孤独症倾向。
(二)是按照有关的心理测量、教育测量量表来评定,如果达到某种标准,就可以确定儿童是否是孤独症。目前国内有人在使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等。
(三)是按照有关的医学标准来鉴定。我们重点介绍医学方面的诊断和鉴别。
一般情况下,医学诊断包括对儿童进行详细的出生史、生长史的调查,身体检查(包括协调能力检查、脑电图检查等等)和精神状态检查等等。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1994年5月通过并执行的“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对于儿童孤独症的界定是:
这时一组起病于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障碍的精神发育障碍,可伴有明显智能减退。男孩多见。孤独症的诊断标准:
(一)孤独症通常起病于3岁(36个月)以内。
(二)人际交往障碍,至少需具备下列中的两项症状:
1.极度孤独,明显缺乏社会情绪反应,不能与别人(包括父母亲)产生正常的情感交流;
2.不能用注视、表情、姿势或手势进行交往;
3.不能与其他儿童建立伙伴关系;
4.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
5.遇到疾病或挫折时,不会寻求支持或安慰,当别人遇到挫折时,也不会主动给予支持或安慰。
(三)语言障碍,孤独症至少具备下列中的两项症状:
1.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例如不会呀呀学语,可有以手势或其他形式来代替言语交流的倾向;
2.刻板重复一些词语,而与环境或正在进行的活动无明显联系;
3.言语的声调、速度、节律、重音等方面异常;
4.言语的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害;
5.两岁以前言语功能发育正常,但两岁后出现障碍,甚至完全不会讲话。
(四)兴趣和活动异常,孤独症至少需具备下列中的一项症状:
1.兴趣刻板、狭窄(例如专注日期、广告、气象报告等);
2.对某种东西特别依恋;
3.强迫性地进行某种特殊的仪式性行为;
4.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姿势;
5.对某些东西(例如玩具)的非主要部分特别感兴趣(例如对它们的气味、表面感觉、产生的噪音等);
6.对个人生活环境不愿或拒绝作人格变动。
(五)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Asperger综合征、Heller综合征和Retter综合征。
老师们可以按照上述标准对学生是否是孤独症作出最初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