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闭症的治疗和评定
儿童自闭症是儿童在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严重行为功能障碍。这些病儿出生后一两年发育正常,或许仅在个别方面略显迟缓,而且有些方面比同龄孩子还要聪明。
然而,3岁后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开始退缩,大多数儿童智力下降。75%病儿智商低于70。国外统计资料,自闭症儿童的出现率为万分之四到万分之五,男多于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至今已发现病儿200多例,由于受就医、诊断及统计条件的局限,目前只在部分大中城市陆续发现有典型症状的病儿。
儿童自闭症的病因
儿童自闭症病因尚不清楚。自闭症病儿的父母性格多内向,常有强迫性特征,对养育孩子过于紧张,缺乏温暖,疏于对孩子的感情交流,可能招致本病的发生。也有报道,病儿小脑部分小叶变小,脑顶部脑沟加宽,胼胝体后方变小等。
儿童自闭症的临床表现
1.人际交往障碍似乎天生的缺乏社会交往能力。从小对父母无依恋之情,当伸手抱他时,无正常迎接姿势,母亲在怀里喂奶时,小儿不把身体贴近大人。从不缠绕大人,就是摔跤或受伤了,也不找父母寻求帮助。对待父母如同陌生人,而与陌生人在一起,也不感到畏缩。目光痴呆不与人对视,与人交往不能用眼神来表示自己的情感、需求,不能与周围人建立情感联系,不愿与小朋友在一起玩。青春期后与父母的关系可能有所改善,但仍不会交际,
对他人的兴趣与情感缺乏反应。
2.语言发育障碍起病后语言逐渐减少,绝大多数病儿没有语言功能,只有对一连串毫无意义的声音津津乐道。常出现一些异常语言,如构音不清,语调高亢,刻板重复,模仿和代名词错用,例如把自己称为他;有的反复提问或要求答复已知道的事情;有的自言自语,讲一些食物名称,常反复一句话:“买蛋糕吃”。一旦走路,为所欲为的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理会父母的召唤及斥责。即使到了成人至少有l/3自闭症患者语言没有完全发育。
3.固执坚持格式对事物的变化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厌恶常见的物品形态、位置、顺序的变化。因家具移动及起居饮食方式的改变而发脾气,甚至惊恐。养成的习惯不能改变,如大小便一定要用同一个痰盂,若换一个痰盂,宁肯忍着不解,为此憋上几个小时;有的连吃饭、坐的位置、碗筷放在什么地方,都不能改变;甚至对熟人站立姿势及服装的变化也有抵触情绪。晚期主动性差,动作刻板,活动异常,极端好动或过于安静,对疼痛和外界刺激反应麻木。
4.仪式性强迫行为他们的行为刻板,保持固定的生活方工和环境,整日自行其是,自得其乐,陶醉于一个遥远而神秘的世界里。病儿常对一般儿童所喜欢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对某些不能作玩具的物品及游戏活动都具有特别的兴趣及迷恋,久玩不厌,如锅盖、瓶盖、杯子、砖头、螺丝刀、西瓜、门锁、日历牌、塑料袋等。如将依恋物拿开,就会产生严重的焦虑或大哭大闹。有一个儿童喜欢用右手抖动左手拿着的一张纸,可以一天都重复这个动作。还有一个儿童喜欢玩滑梯,刚抱下来,他又上去了。
目前已知自闭症病儿知觉异常是异常行为的基础。有的贴近母亲的头发和颈部做出嗅的举动,借此嗅觉识别母亲;听觉异常表现为倾听一种奇特的声音;视觉方面特别突出的是视线异常或斜视,凝视东西或从遮捂手缝中看。常伴睡眠障碍,智力低下,奇异的习惯,如拔自己的头发,向墙上撞头,啃咬自己等自残行为。
儿童自闭症的治疗
对儿童自闭症的治疗有以下几方面。
1.教育训练一个温馨的家庭,父母对孩子言行要亲切,拥抱、亲吻都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提高智力,增强安全感。家长要有充分的耐心及责任感,多与孩子交流。即使得知其患自闭症,也不要过分悲伤、惶恐、绝望等。应鼓足勇气,密切配合医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
(1)游戏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可反映他们内心世界,发泄压抑情绪,起着心理上的疏导作用。有一些教育方法,可以改善他们的行为障碍。
1)与他玩合作游戏这个方法在集体中使用效果好。可以玩呼啦圈、拍球,来回推一只玩具小车(车上放些小饼干,推来推去可以拿着吃)。开始他们完全被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他们才能参加一部分活动。
2)训练眼对眼接触开始时要把着他的头,让他的目光注视着你,他不看你要追着让他看。如果他有一点表示马上就表扬,拍拍、亲亲或给一点零食用以强化,如果他无反应,可用色彩鲜艳的玩具,有声响的玩具,活动的玩具来吸引他,可能会有效果。
3)呼唤姓名,答“到” 这种方法只在集体训练时效果才好。先由教师呼唤某个儿童的姓名,要求他答“到”,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交往。然后要儿童互相听名字,可以用“眼看”表示听到了,也可以回答“嗯”,“在这儿”。这种训练比较困难,如果做到这一点,就表示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已有进步。
4)身体的接触这一点对幼儿更为有效。每天要有二三十分钟进行这种训练。让儿童坐在母亲大腿上,或立在大腿前面,母亲尽量逗他,与他表示亲热、亲吻或抚摸,逐渐让他从身体的接触中感受到“爱”。
5)带儿童到邻居家做客事先与邻居说好,一开始不要去理会他,以后逐渐用玩具、糖果、小食品逗他,当他表示一点“理会”时,就加以表扬,以增加儿童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千万不要因为怕别人见到而将他“藏”起来。
(2)家庭训练 家庭训练以实用化、生活化为原则。有的病儿能说英语、会做计算、能识字写字,但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手拿水果吃,不知道上厕所提裤子,甚至大小便不能自理。依赖_胜极强,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这样将导致他们无法独立进入社会。对于高年级自闭症儿童,家长应安排一些如购物、自己乘车等活动,让孩子有独立体验社会的机会。对一些状况较差的孩子,家长应教会他们自己洗手、洗脸、上厕所、穿脱衣服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每一个行为的建立都要经过反复练习。以洗手为例,可以把洗手设计在一些有关联的事情中,反复练习。可以吃饭前洗手,吃点心和水果前洗手,这样不仅学会了洗手这一新行为,也养成在吃东西前洗手的好习惯。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讲,早起一睁眼,一天的训练便开始了。不仅局限于几小时的固定时间或家中。如带孩子外出买东西,可以选择不同地点的商店,告诉他买食品到什么地方,买日用品在什么地方,买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用来做什么……。自闭症儿童总喜欢死板的规则,偏爱同一种做法。家长应该不断变换各种方式改变他们的刻板行为。每次外出回家时变换不同的路线,去不同的商店,让孩子知道走不同的路也能到家,在不同的商店同样可以买东西。在家中喝水时,可以选择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杯子,吃饭时坐在桌子不同位置,用各种有弹性、多变化的方式来教孩子,让他们学会对待生活中各种变化的环境。
自闭症儿童在与人沟通和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学习上有很大困难。在进行这方面训练时,也可以做多样儿化、多变化的选择。如在家中利用各种机会与孩子进行变换形式的语言对话,与孩子一起玩一些简单规则,并可以慢慢扩展到三人或多人,让他试着和别人一起玩时,学会等待、轮流、合作等社会适应#p#分页标题#e#能力。
训练自闭症儿童有许多方法和技巧,耐心是训练的基础,而智慧是训练效果的保证。对病儿进行训练应注意:①应该建立他们的良好行为,逐渐消除他们的不适当行为;②进行沟通能力训练,如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训练;③人际交往训练;④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自闭症儿童只有经过教育训练,才能逐渐改变他们的现状,避免带来各种严重的后果。
(3)行为疗法对好的行为给以物质及精神奖励,根据情况给予糖果、玩具、衣服;父母对孩子的爱称、爱抚、亲吻均可起到强化作用。不合适的行为,给予“惩罚”,但不是体罚,而是撤消原来的承诺,对不合适的动作加以漠视,置之不理或转移注意,起到淡化消退作用。鉴于病儿爱模仿的特点,进行强化训练。如拿一只苹果,让孩子看(青或红色)、闻(香味)、摸(圆形),加深对苹果的认识,然后让说“苹果”二字。当他喊出这二字时,立刻让他吃(甜)以便强化。通过与父母的接触和认识,扩大孩子的语言能力。然后教一些生活习惯,如吃、穿、大小便等自理能力,逐渐增加对话、学儿歌、绘图画等内容。
(4)集体教育3岁应送幼儿园,建立起在家不能形成的规律生活,如白天重复相同的生活,使之记住按时进行活动。在与正常儿童接触中得到帮助,使其精神活动得到发展,获得社会交往能力。
大多数病残儿童的教育难题一直困扰着他们的家长。对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教育,要富于创造性和严格的科学规律,灵活的实践方法,需要付出代价,它是一项艰难而长远的事业。
儿童自闭症这一社会问题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不久的将来定有举措。
2.药物方法
(1)氟哌啶醇:0.4~5.0mg/d,分2次口服。可减少活动过度、刻板动作、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对改进孤独及学习能力有较好的效果。
(2)舒必利:100—400 mg/d,分2次口服,可改变孤僻退缩,使病儿变得较活跃,言语量增多,反应敏捷,减轻烦躁。常见的副反应为轻度的兴奋及睡眠障碍。
(3)氯丙嗪:100—400 mg/d,分2次口服,可改善睡眠过度、激动情绪和注意力,但对语言、交往等问题疗效不明显。
(4)纳屈酮:能减轻严重攻击,过度激动、冲动、退缩、刻板行为,并增强语言量。每日剂量30~50 mg,副反应为暂时少动和一些行为的紊乱,另有头痛、恶心、呕吐、肝细胞损害等。
儿童自闭症行为评定量表
自闭症行为评定量表也称儿童ABC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eklist,ABC)。本量表由Kdvg(1978年)编制,共列出自闭症儿童行为症状表现57项,每项选择是与否的回答,对“是”的回答,按各项选择分别给予1、2、3、4的评分。原作者研究提出筛查界限分为53分,而诊断分为67分以上,其阳性符合可达85%,两位评分者间一致相关系数0.94,同一评分者先后评定的一致性为0.95,本表由家长或抚养人使用(表3-1)。
表3—1儿童ABC量表
项目
1.喜欢长时间的自身旋转。
2.学会做一种简单的事,但是很快就忘记。
3.经常没有接触环境或进行交往的要求。
4.往往不能接受简单的指令(如坐下、来这儿等)。
5.不会玩玩具等(如没完没了地转动或乱扔、揉等)。
6.视觉辨别能力差(如对一种物体的特征——大小、颜色或位置等的辨别能力差)。
7.无交往性微笑(无社交性微笑,即不会与人点头、招呼、微笑)。
8.代词运用的颠倒或混乱(如把“你”说成“我”等等)。
9.长时间的总拿着某件东西。
10.似乎不在听人说话,以致怀疑他(她)有听力问题。
11.说话无抑扬顿挫、无节奏。
12.长时间摇摆身体。
13.要去拿什么东西,但又不是身体所能达到的地方(即对自身与物体距离估计不足)。
14.对环境和日常生活规律改变产生强烈反应。
15.当他和其他人在一起时,对呼唤他的名字无反应。
16.经常做出前冲、旋转、脚尖行走、手指轻掐轻弹等动作。
17.对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或情感无反应。
18.说话是用“是”或“我”等词。
19.有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似乎与智力低下不相符合。
20.不能执行简单的含有介词语句的指令(如“把球放在盒子上或把球放在盒子里”)。
21.有时对很大的声音不产生吃惊的反应(可能让人想到此儿童是聋子)。
22.经常拍打手。
23.发大脾气或经常发点脾气。
24.主动回避与别人进行眼光接触。
25.拒绝别人接触或拥抱。
26.有时对很痛苦的刺激如摔伤、刺破或注射不引起反应。
27.身体表现很僵硬,很难抱住(如打挺)。
28.当抱着他时,感到肌肉松弛(即他不紧贴着抱他的人)。
29.以姿势、手势表示所渴望得到的东西(而不使用语言表示)。
30.常用脚尖走路。
31.用咬人、撞人、踢人来伤害他人。
32.不断的重复短句。
33.游戏时不模仿其他儿童。
34.当强光直接照射眼睛时常常不眨眼。
35.以撞头、咬手等行为来自伤。
36.想要什么东西不能等待(一想要什么马上就要得到什么)。
37.不能指出5个以上物体名称(注:能指出则写“0”,一个也不会则写“4”)。
38.不能发展任何友谊(不会和小朋友来往交朋友)。
39.有许多声音的时候常常盖着耳朵。
40.经常旋转碰撞物体。
41.在训练大小便方面有困难(不会控制大小便)。
42.一天只能提出5个以内的要求(注:达到或超过5个则写“0”,一个不会则写“4”)。
43.经常受到惊吓或非常焦虑不安。
44.在正常光线下斜视、闭眼、皱眉。
45.不是经常帮助的话,不会自己给自己穿衣。
46.一遍一遍重复一些声音或词。
47.瞪着眼看人,好像要“看穿”似的。
48.重复别人问话与回答。
49.经常不能意识所处的环境,并且可能对危险情况不在意。
50.特别喜欢摆弄并着迷于单调的东西或游戏活动和来回地走或跑,没完没了地蹦跳、拍敲。
51.对周围东西喜欢触摸、嗅和(或)尝。
52.对生人常无视觉反应(对来人不看)。
53.纠缠在一些复杂的仪式行为上,就像在魔圈内(如走路一定要走一定的路线,饭前或睡前或于什么以前一定要把东西摆在什么地方或做什么动作,否则就不睡不吃等)。
54.经常破坏东西(如玩具、家里的一切用具很快就弄破了)。
55.在2岁半以前就发现儿童发育延迟。
56.在日常生活中至今仅会用15个但又不超过30个短句来进行交往(注:达到30句则写“0”,不到15句则写“4”)。
57.长期凝视一个地方(呆呆地看一处)。
注:该儿童还有什么其他问题请详述。
儿童期自闭症评定量表
儿童期自闭症评定量表,英文全称为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简称CARS,由Schoplen(1980年)编制,是由15项内容组成,由检测者使用的评定量表。本量表每项按1~4级评分,总分大于或等于30分可诊断为自闭症,少于36分时则为轻~中度自闭症,总分达到或大于36分时为严重自闭症。
表3—2 儿童期自闭症评定量表
项目
1.人际关系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相符的害羞、自卫及表示不同意。
2分,轻度异常:缺乏一些眼光接触,不愿意、回避、过分害羞,对检查者反应有轻度缺陷。
3分,中度异常:回避人,要使劲打扰他才能得到反应。
 #p#分页标题#e#; 4分,重度异常:强烈地回避,儿童对检查者很少反应,只有检查者强烈地干扰,才能产生反应。
2.模仿(词和动作)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相符的模仿。
2分,轻度异常:大部分时间都模仿,有时激动,有时延缓。
3分,中度异常:在检查者极大的要求下才有模仿。
4分,重度异常:很少用语言或运动模仿别人。
3.情感反应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情境相适应的情感反应——愉快或不愉快,以及兴趣,通过面部表情姿势的变化来表达。
2分,轻度异常:对不同的情感刺激有些缺乏相应的反应,情感可能受限或过度。
3分,中度异常:不适当的情感示意,反应相当受限或过度,或往往与刺激无关。
4分,严重异常:极刻板的情感反应,对检查者坚持改变的情况很少产生适当的反应。
4.躯体运用能力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相适应的反应和意识。
2分,轻度异常:躯体运用有点特殊——某些刻板运动、笨拙,缺乏协调性。
3分,中度异常:有中度特殊的手指或身体姿势功能失调的征象,摇动旋转手指摆动,脚尖走。
4分,重度异常:如上述所描述的严重广泛地发生。
5.与非生命物体的关系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相适应兴趣运用和探索。
2分,轻度异常:轻度的对东西缺乏兴趣或不适当地使用物体,像婴儿一样咬东西,猛敲东西,或者迷恋于物体发出的吱吱叫声或不停地开灯、关灯。
3分,中度异常:对多数物体缺乏兴趣或表现有些特别,如重复转动某些物体,反复用手指尖捏起东西,旋转轮子或对某部分着迷。
4分,严重异常:严重对物体的不适当的兴趣、使用和探究,如上边发生的情况频繁发生,很难使儿童分心。
6.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1分,与年龄相当:对改变产生与年龄相适应的反应。
2分,轻度异常:对环境改变产生某些反应,倾向维持某一物体活动或坚持相同的反应形式。
3分,中度异常:对环境改变出现烦躁、沮丧的征象,当干扰他时很难被吸引过来。
4分,严重异常:对改变产生严重的反应,假如坚持把环境的变化强加给他,儿童可能逃跑。
7.视觉反应
1分,与年龄相当:适合年龄的视觉反应,与其他感觉系统是整合的。
2分,轻度异常:有时必须提醒儿童去注意物体,有时全神贯注于“镜像”,有时回避眼光接触,有时凝视空间,有时着迷于灯光。
3分,中度异常:经常要提醒他们正在干什么,喜欢观看亮的物体,即使强迫他,也只有少的眼光接触,盯着看人,或凝视空间。
4分,重度异常:对物体和人的广泛严重的视觉回避,着迷于使用“余光”。
8.听觉反应
1分。与年龄相当:适合年龄的听觉反应。
2分,轻度异常:对听觉刺激或某些特殊声音缺乏一些反应,反应可能延迟,有时必须重复声音刺激,有时对大的声音敏感,或对此声音分心。
3分,中度异常:对听觉不构成反应,或必须重复数次刺激才产生反应,或对某些声音敏感(如很容易受惊、捂上耳朵等)。
4分,重度异常:对声音全面回避,对声音类型不加注意或极度敏感。
9.近处感觉反应
1分,与年龄相当:对疼痛产生适当强度反应,正常触觉和嗅觉。
2分,轻度异常:对疼痛或轻度触碰、气味、味道等有点缺乏适当的反应,有时一些婴儿具有吸吮物体的表现。
3分,中度异常:对疼痛或意外伤害缺乏反应,比较集中于无触觉、嗅觉、味觉。
4分,严重异常:过度的集中于触觉的探究感觉而不是功能的作用(吸吮、舔或摩擦),完全失去疼痛或过分地作出反应。
10.焦虑反应
1分,与年龄相当:对情景产生与年龄相适应的反应,并且反应无延长。
2分,轻度异常:轻度焦虑反应。
3分,中度异常:中度焦虑反应。
4分,严重异常:严重的焦虑反应,可能儿童在会见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坐下,或很害怕,或退缩等。
11.语言反应
1分,与年龄相当:适合年龄的语言。
2分,轻度异常:语言迟钝,多数语言有意义,但有一点模仿语言。
3分,中度异常:缺乏语言或有意义的语言与不适当的语言相混淆(模仿言语或莫名其妙的话)。
4分,严重异常:严重的不正常言语,实质上缺乏可理解的语言或运用特殊的离奇的语言。
12.非语言交流
1分,与年龄相当:与年龄相符的非语言交流。
2分,轻度异常:非语言交流迟钝,交流仅为简单的或含糊的反应,如指出或去拿他想要的东西。
3分,中度异常:缺乏非语言交往,儿童不会利用或对非语言的交往作出反应。
4分。严重异常:特别古怪的和不可理解的非语言交往。
13.活动水平
1分,与年龄相当:正常活动的水平,不多动亦不少动。
2分,轻度异常:轻度不安静或有轻度活动缓慢,但一般可控制。
3分,中度异常:活动相当多,并且控制活动量有困难,或者相当不活动或运动缓慢,检查者很频繁地控制或以极大努力才能得到反应。
4分,严重异常:极不正常的活动水平,要么是不停,要么是冷淡的,很难得到儿童对任何事件的反应,差不多是不断地需要大人控制。
14.智力功能
1分,与年龄相当:正常智力功能,无迟钝的证据。
2分,轻度异常:轻度智力低下,技能低下表现在各个领域。
3分,中度异常:中度智力低下,某些技能明显迟钝,其他的接近年龄水平。
4分,严重异常:智力功能严重障碍,某些技能表现迟钝,另外一些年龄水平以上或不寻常。
15.总的印象
1分,与年龄相当:不是自闭症。
2分,轻度异常:轻微的或轻度自闭症。
3分,中度异常:自闭症的中度征象。
4分,严重异常:非常多的自闭症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