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患儿18-24个月是筛查关键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中国至少有60万-180万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患儿,而在0-6岁精神残疾儿童中,孤独症占首位。孤独症的诊治和康复已经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与美国最大的孤独症研究基金会Autism Speaks共同举办的“2011孤独症研究国际合作发展论坛”在沪召开。上海市儿科学会神经学组组长、儿科医院副院长王艺教授表示,2岁前是孤独症筛查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早期的行为干预,帮助大部分患儿减轻临床症状”。
据调查,儿童孤独症发病率为1/100,远远高于癌症(1/1500)、21三体综合征(1/800)及糖尿病(1/500)。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每11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患有孤独症,美国每年用于孤独症的费用为50亿美元,远远超过智能低下(12亿)、哮喘(9亿)等疾病负担。
王艺介绍说,孤独症的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又各不相同,可能是由多种易感基因组合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由于国人自古就有“贵人语迟”的说法,加上部分自闭症儿童记忆力超群、在绘画等方面独具天赋,因而,孤独症常常被家长忽略。已有的研究表示,18个月至24个月是筛查诊断孤独症的关键时期,但由于我国尚没有权威的关于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数据,也没有建立起可行的初步筛查和有效干预措施,致使许多患儿未得到早期诊断、错失早期干预。
王艺提醒说,孤独症患儿有四个高危“信号”,即孩子4个月后仍没有逗笑等社交表情,对环境反应不敏感;到了7-8个月还不会发咿呀的声音,1岁时仍不会讲话;常有固定的重复出现的刻板动作;眼睛从不与他人对视等。“虽然目前治愈孤独症仍非常困难,但早治疗可以提高患儿社会技能。”
据悉,儿科医院正参与国家973项目,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研究等。另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孤独症研究机构,Autism Speaks将与复旦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借鉴国外运作模式建立中国的孤独症标本库,以推进国际、国内孤独症领域的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