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自闭儿的世界 打开自闭的缺口
自闭症即孤独症,是一种广泛发育的精神性疾病,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主要症状表现有:语言障碍、社交障碍、重复刻板行为等,也就是因为自闭症孩子的这些“特殊表现”,却往往得到的是大家的不理解甚至是责备。时间一长,往往只能使孩子越来越自闭,慢慢的就把自己隔离在一个小圈子内,并“沉醉”在自己的世界内不能自拔,对于外界一切充耳不闻。那么,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的孤独症家长们该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地干预,走进他们自闭的心扉呢?
针对这一问题,记者走访了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主任、国内著名融合教育专家张桂娥教授,张桂娥教授指出:对于自闭症孩子的某些“特殊表现”或者“沉醉现象”等问题行为越早干预越好。当然,有一点家长要注意,就是也正确的理解问题行为的定义。虽然各种有关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模式所强调的内容部分有所不同,但相同点是,所有康复教育模式都强调要在早期、适当的对自闭症患儿进行早期的干预。总结起来,具体步骤如下:
1.给自闭症孩子适当行为上的干预
家长或老师在与自闭症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设法对孩子的“沉醉”行为进行干预。如给孩子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和结构化的活动时间表并具体执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孩子对指令的配合度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完成老师所发出某些的指令,必要的时候要给与适当的辅助,并给孩子视觉上的刺激,以激发孩子的行动。
2.给孩子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教育方案
在自闭症患儿康复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各种疗法的有效配合。除了ABA行为分析法、自然训练法文化与游戏介入训练等,可辅以物理治疗、音乐治疗、舞蹈治疗、多感官治疗等疗育方法,除此之外,还要注重蒙氏教育、饮食干预、结构化训练、听觉一体化训练等。而制定出针对自闭症孩子本身实际情况的康复教育计划,才是对孩子最行之有效的干预方式,这就是所说的“法无定法”,适合孩子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3.注重自闭症孩子各项技能的泛化,为孩子融入社会做准备。
自闭症孩子与社会的融合,包括在康复教育机构中与老师或同学(伙伴)之间的交流、学习购物的能力、请求帮助的能力、安全过马路的能力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后,孩子的各项技能会有适当的提高,家长要记得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的泛化,强化孩子在生活中充分的利用各项技能,并不断的复习。为孩子早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但是,家长要注意,不要“偷懒”,认为孩子已经学会了,就不用再训练了。如果孩子学到的某些技能得不到充分的运用,慢慢的,孩子就会淡忘,等于没学。